莱芜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4-09-29 莱芜市统计局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51.75亿元,比年初增加32.27亿元,增长4.52%。其中,单位存款296.98亿元,比年初减少19.95亿元;储蓄存款417.86亿元,比年初增加39.73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3.78亿元,比年初增加23.84亿元,增长4.69%。其中,短期贷款429.19亿元,比年初增加32.31亿元;中长期贷款116.75亿元,比年初增加1.04亿元。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6.62亿元,增长24.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56亿元,增长10.52%;人身险保费收入12.06亿元,增长31.49%。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4.26亿元,增长39.08%。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2.01亿元,增长19.1%;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2.26亿元,增长63.43%。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4项,争取无偿资金7100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351件,授权量112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42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新增5个),院士工作站11个,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联盟4个,国际技术合作平台3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年末达到7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72.4亿元,增长20.8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39%,比年初提高1.02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9所。其中,高等学校3所,普通中学53所,小学148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6.96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386所,在园幼儿33846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9%。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乡镇文化功能区10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68个,农村文化大院200多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21.9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5万余户,有线电视光缆传输覆盖网络达到约380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综合入户率达到46%。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2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6440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乡村医生)716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082人,注册护士274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4.83张、卫生技术人员5.38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6处。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1枚、银牌24枚、铜牌46枚,其中,全国比赛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5枚。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31项,增长3.3%;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80名,总数达到4700名;新增城乡健身设施90处,村居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86%。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市区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更新改造道路面积11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678.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065.2公顷,覆盖率42.21%,人均公园绿地18.5平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9100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气1600万立方米,居民用户8.2万户,城市居民管道天然气普及率73%。供热面积达到104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55%。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供水总量4534.3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0.5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年开工建设项目221个,完成投资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建设农房8300户,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100%。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新建水污染物减排设施6个,年末达到134个,新建废气污染物减排设施12个,年末达到492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31%。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0.2%、0.7%、9.5%、1.5%。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1起,比上年下降13.8%;死亡33人,下降5.7%;重伤10人,下降44.4%;经济损失792.7万元,上升4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累计发生67起,下降21.2%,死亡25人,下降13.8%,重伤8人,下降52.9%,经济损失35.9万元,下降13.3%;火灾事故6起,上升50%,无伤亡,经济损失16.7万元,上升111.4%;工矿商贸事故6起,上升20%,死亡7人,上升16.7%,重伤2人,上升100%,经济损失730万元,上升49%;农机事故2起,死亡1人,无重伤,经济损失10.1万元。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实现低速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33.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3.54万人,比上年增加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5.18%,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9715人,出生率为7.62‰;死亡人口7954万人,死亡率为6.24‰;自然增长率为1.38‰。
 
表4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万人)
 
指标年末数比重%
 
全市总人口133.27100
 
其中:城镇73.5455.18
 
乡村59.7344.82
 
其中:男性67.0650.32
 
女性66.21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