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09-22 通辽市统计局
通辽市统计局
 
(2014年4月2日)
 
2013年,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复杂的发展环境,通辽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深化改革,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全市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格局,民生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811.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增速高于全区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44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122.40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8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8︰63.1︰23.1调整为14.2︰62.0︰23.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减少了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4和0.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7902.27元,增长9.8%。
 
图12009-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税收收入67.67亿元,增长13.6%;非税收收入35.97亿元,增长21.4%。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收入6.42亿元,下降3.3%;营业税收入15.10亿元,增长11.1%;企业所得税收入3.89亿元,下降15.3%;个人所得税收入1.14亿元,增长8.3%。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8.40亿元,增长16.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46亿元,下降3.1%;教育支出42.01亿元,增长8.2%;科学技术支出2.12亿元,增长39.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04亿元,增长1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61亿元,增长31.9%;医疗卫生支出18.70亿元,下降3.3%;节能环保支出10.59亿元,增长47.4%;交通运输支出15.48亿元,增长0.6%;住房保障支出14.24亿元,增长9.5%;其余用于城乡社区事务和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66.2%和11.2%。
 
主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了4.7%,消费品价格上涨了6.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3%。
 
附表1:
 
全市常住人口312.57万人,出生人口3.01万人,死亡人口1.87万人,城镇人口138.4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44.28%。截至2013年12月末,我市新增城镇就业1.77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9.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低于调控目标0.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7.4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幅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初实有耕地面积134.80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13.2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6万公顷,增长1.1%。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6万公顷,增长0.5%,占总播种面积82.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24万公顷,同比增加0.79万公顷,增长4.1%,占总播种面积的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99万公顷,同比增加0.34万公顷,增长7.3%,占总播种面积的4.4%;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7.45万公顷,增加0.0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6%,增长0.4%。
 
全年粮食产量663.00万吨,比上年增产55.0万吨,增长9.1%。其中:稻谷15.99万吨;小麦1.80万吨;玉米607.23万吨;高粱20.30万吨。
 
图22009-2013年粮食产量
 
油料产量11.71万吨,比上年增加0.40万吨,同比增长3.5%;甜菜产量11.86万吨,比上年减产2.97万吨,下降20.0%;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276.37万吨,增加5.46万吨,同比增长2.0%;瓜果类总产量51.33万吨,增加13.66万吨,同比增长36.3%。
 
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888.04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71.61万头(只),增长10.0%。其中:牛253.93万头,羊1063.37万只,猪534.28万口,比上年分别增长11.4%、8.1%和15.0%。年末全市牲畜实有头数1079.41万头(只),比上年末减少10.92万头(只),下降1.0%。其中:大牲畜191.97万头;羊624.20万只;猪263.24万口。年末实有家禽962.40万只,比上年减少24.80万只,同比下降2.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0.84万吨,同比增长0.2%;生牛奶产量38.69万吨,绵羊毛产量1.02万吨,山羊绒产量0.14万吨。
 
附表2: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增幅比上年回落5.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2%,增幅比上年回落7.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6.0%,集体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9.0%。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达到73.8%,与同期相比增加2.3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重工业企业户数分别为262户和379户,增加值累计增长分别为21.8%和8.4%。从产品的产、销、存情况看,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2%。在进入目录的60种工业产品中,有33种产品与同期相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成品糖增长41.1%,化学药品增长79.6%,中成药增长38.3%,水泥增长19.0%,钢化玻璃增长8.1%,铝材增长28.1%,发电量增长16.9%。从十大支柱产业情况看,十大支柱产业企业户数达到383户,增加值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0.6%,累计增长17.3%。其中,煤电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累计增长5.2%,玉米生物科技产业累计增长33.5%,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累计增长34.6%,高技术煤化工产业累计增长10.8%,新型建材产业累计增长18.1%,装备制造产业累计增长19.3%,镍铬合金产业累计下降29.7%,现代蒙药产业累计增长0.1%,新能源产业累计增长37.7%,新材料产业累计下降14.5%。
 
全市641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867.04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国有企业完成213.97亿元,同比增长15.2%;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5.6%、11.9%、40.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76.8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83.36亿元,同比增长11.8%;税金总额93.51亿元,同比增长3.4%。从大中型企业情况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大中型企业90户,资产合计比重占全部规上企业的50.0%,负债合计比重占57.6%,利润总额比重占49.4%,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43.3%,增加值累计增长11.6%,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长15.0%,利润总额累计增长1.6%,应交增值税累计增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