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4-10-05 攀枝花市统计局
 
境内铁路营运里程181.6公里,与上年持平;境内火车站个数16个;全年完成铁路客运量194.29万人,下降5.1%;铁路货运量3089.64万吨,增长9.6%。水路旅客周转量780万人公里,下降0.6%;水路货运周转量996万吨公里,下降1.2%。
 
通讯、邮电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2.21亿元,其中,电信业务主营收入11.38亿元,邮政业务主营收入0.82亿元。年末拥有邮电局(所)47处;全年报刊发行量2841.49万份;函件296.54万份;特快专递13.36万件;邮路长度(单程)1048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0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28.04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数40.4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24.24万户。
 
八、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财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82.96亿元,增长0.0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55亿元,增长2.4%。地方财政支出143.62亿元,增长5.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5.05亿元,增长6.3%。
 
税收全年国税组织收入51.42亿元,下降4.0%,其中,税收收入51.64亿元,下降4.7%;增值税39.87亿元,下降4.6%;消费税0.63亿元,增长6.4%。地税组织收入52.66亿元,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46.23亿元,增长4.7%;营业税收入14.22亿元,增长11.3%。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84.18亿元,比年初增加26.42亿元,增长3.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95.94亿元,比年初增加36.95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08.93亿元,比年初增加76.74亿元,增长14.4%。
 
保险年末共有保险公司16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6.60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6.94亿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9.66亿元。保险赔款支出6.50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3.39亿元;人寿保险赔款支出3.1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等学校60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小学学校数64所,幼儿园201所。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4689人;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8631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70698人,小学在校生79729人。幼儿在园儿童数31094人。全市专任教师总数12047人,其中,普通中等学校专任教师5540人,小学专任教师505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3%,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科技全年各项专利申请数1627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1.46亿元。安排科技项目1552项,其中,安排高新技术项目220个,当年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61个。各类科技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3项,其中省部级奖18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户,科技新增经济效益29.6亿元。
 
全年拥有国内专业技术人员62776人,增加57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4327人,农业技术人员892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全市拥有博物馆和展览馆2个;文化(艺术)馆50个,其中,文化站44个;剧场影院5个;公共图书馆6个,全年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83.85万册。乡镇广播电视站44个,352个行政自然村全部开通广播和电视。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达68%;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02%,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卫生全市拥有医院、卫生院7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站6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6993人,其中:执业医师2395人,注册护师、护士3221人。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9249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5%。,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8%。
 
体育全市拥有体育场(馆)6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56个,全民健身路径30条,社会体育指导站261个。全市各类运动队夺得全国比赛银牌2枚,铜牌4枚;省级比赛金牌52枚、银牌40枚、铜牌37枚。全年举办了38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人数45310人。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全年完成义务植树234.27万株,落实485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巩固历年退耕还林成果27.5万亩。全市SO2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25.6%,NO2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7.5%。
 
环境保护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47%,城市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4.2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6.75%。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3%。
 
十二、人口
 
人口年末户籍总人口1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14万人,非农业人口59.86万人;男性人口57.20万人,女性54.80万人。当年出生人口9639人,当年死亡人口60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7%。。年末常住人口123.33万人,城镇化率为63.43%,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全市全年结婚11061对,离婚4373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收入及消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6元,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17232元,增长5.8%;财产性收入540元,增长60.8%;转移性收入8032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553元,增长8.3%。其中,食品支出6755元,增长3.9%,恩格尔系数为40.8%;衣着支出1436元,增长8.3%;居住支出1497元,增长14.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9.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7.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3.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0.3%。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38元,增长12.7%。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6356元,增长12.7%;工资性收入2698元,增长12.5%;财产性纯收入163元,增长13.4%;转移性纯收入622元,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81元,增长19.2%。其中,食品支出3941元,增长16.0%;衣着支出增长16.0%;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7.6%;居住支出增长38.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33.2%;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增长11.8%;医疗保健支出下降4.3%。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0.3%、0.1%和0.8%,烟酒和交通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0.7%和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3.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