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10-05 泸州市统计局
泸州市统计局
 
2014年3月31日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建设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和“奋力走在全省次级突破前列”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基础,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行政区域及人口。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2236.2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2133.1平方公里。下设三区四县,36个乡、92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在36个乡中,少数民族乡有8个,其中苗族乡6个,彝族乡2个。社区265个,行政村1346个。
 
年末全市按公安户籍登记总人口为508.4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24.58万人(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3.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40.7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43.29%,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53109人,出生率为10.45‰;死亡人口32649人,死亡率6.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3‰。
 
表1:2013年泸州市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人、%
 
指标
 
年末数
 
比重
 
全市户籍总人口
 
5084204
 
100.0
 
其中:男性
 
2633707
 
51.8
 
女性
 
2450497
 
48.2
 
其中:18岁以下
 
1107934
 
21.8
 
18-35岁
 
1114330
 
21.9
 
35-60岁
 
1977458
 
38.9
 
60岁以上
 
884482
 
17.4
 
各类经济实体发展良好。年末全市工商注册登记实有内资非私营企业4696户,其中企业法人1471户;内资私营企业17563户(含分支机构),其中城镇私营企业11910户;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100户,其中法人企业37户。个体工商户121440户,其中城镇个体7386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71户。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经四川省统计局审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14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6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84.37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300.51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67.3%和2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848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9:60.6:25.5调整为13.6:60.0:26.4。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7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GDP的5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97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448.81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182.33亿元,增长13.4%。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664.71亿元,增长14.4%,港澳台及外商经济增加值10.40亿元,增长6.8%。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居住类价格上涨4.9%。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下降1.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比上年下降0.8%。
 
表2: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指标
 
全年
 
指标
 
全年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3.2
 
鲜菜
 
1.9
 
服务项目价格
 
2.9
 
烟酒及用品
 
0.7
 
消费品价格
 
3.3
 
衣着
 
2.9
 
其中:食品
 
5.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0.6
 
其中:粮食
 
6.4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0.8
 
油脂
 
2.0
 
交通和通信
 
-0.3
 
猪肉
 
-0.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6
 
鲜蛋
 
9.0
 
居住
 
4.9
 
水产品
 
2.2
 
就业形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617人,比上年增长7.2%;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320人,下降4.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255人,比年初增长3.5%;城镇登记失业率3.13%,上升0.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