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

2014-10-05 泸州市统计局
 
广播电视。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市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调频转播发射台8座,电视转播发射台7座,微波站15座,微波线路314公里。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8098公里,比上年增加148公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7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30%。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与制作。全年自办广播节目6套,其中市级3套,县级3套。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9863小时58分。全年制作广播节目21260小时45分,被中央台采用广播节目163条。自办电视节目8套,其中市级3套,县级5套,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0502小时55分,电视剧播出1795部31119集。全年制作电视节目4883小时30分,被中央台采用新闻节目89条。
 
数字电视用户整体转换快速推进。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2.53万户,比上年减少2.57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8.97万户,比上年增加14.7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9.01%,比上年下降2.04个百分点。
 
卫生资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4633个,其中医院10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53个,基层卫生机构4361个,其它卫生机构18个。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科疾病防治医院1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妇幼保健院8个、急救中心1个、采供血机构1个,健康教育机构3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23个。在基层卫生机构中,卫生院1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59个,村卫生室3449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9713人,比上年增加272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074人,比上年增加763人,注册护士7124人,比上年增加139人。年末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9788张,比上年增加1733张,实有床位21917张,比上年增加1466张。
 
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全年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数1837.71万人次,急诊人次数41.67万人次,入院人数88.39万人,出院88.13万人。孕产妇死亡率12.18/10万人。婴儿死亡率6.04‰。全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7600例,报告死亡76人,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79.76/10万人,死亡率1.80/10万人。
 
体育事业。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健身场地设施372个,面积25.56万平方米,器材125件,投资总额7155.39万元,其中全民健身路径工程41个,面积3555平方米,投资额74万元;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标准篮球场)319个,面积17.66万平方米,投资额814万元;全民健身广场5个,面积9200平方米,投资额2976万元;健身步道5.8公里,投资额1224万元。泸州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建成,张坝体育中心竣工。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体育社会组织354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2个。免费开放体育场馆锻炼122万人次。青少年体育活动与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41所,教练34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4个。参加四川省青少年锦标赛共获金牌52枚、银牌54枚、铜牌44枚。参加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获1银2铜和4个第五。输送到省级以上专业运动队和优秀运动队集训运动员52人。全市体育彩票发行站点165个,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8505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拓展城市规模,大城市框架构建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9.3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14.80万人(含暂住和常住人口)。城市公交专用车道投入使用,建成人行天桥7座,启动实施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16个。继续推进城市风貌塑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和升级改造“两江四岸”。长江滨江路改造工程国窖大桥至东门口段建设基本完成,龙马广场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忠山公园、张坝桂圆林公园、护国公园等7个公园的升级改造完成,龙透关公园一期、江南生态公园等9个公园建成开放。主城区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二道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以及小流域污染治理进展顺利。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4.09%,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32.6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7.14%。县城建设提档升级,合江、泸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泸州已列入全国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全市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01252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0497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5591公顷。全面实施城乡绿化,全市森林面积55.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9.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2平方米,绿地率35.03%。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达二级以上优良质量天数298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82.3%;降水酸雨频率80%,降水的pH平均值为4.48;地表水达标率7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4.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值为68.0分贝,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70.4平方公里。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24起,比上年减少17起,下降3.9%;死亡人数219人,增加33人,上升17.7%,其中生产经营性事故死亡125人;受伤人数408人,增加23人,上升6.0%。全年发生较大安全事故5起,重大安全事故2起。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提高,储蓄存款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覆盖面更为广泛,惠民力度加大。
 
城乡居民收支。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55元,增收992元,增长13.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136元,增长14.8%;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10元,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50元,增长11.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005元,增长12.7%;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39元,增长15.8%;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403元,增长5.9%;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81元,增长9.5%;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435元,增长9.4%;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035元,增长11.4%;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60元,增长1.0%。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67%,比上年上升0.69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21元,增长10.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57元,增长11.5%。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6638元,增长9.5%;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954元,增长14.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262元,增长15.3%;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730元,增长12.6%;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74元,增长8.6%;人均居住支出1387元,增长6.9%;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2084元,增长14.9%。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61%,比上年下降0.7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