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系列工作部署,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复苏减缓、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严峻形势和挑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抓好交通、园区两大会战,强力实施“双百工程”,积极推进“三访三化”,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农业稳市、三产活市、人才强市、生态美市“五大战略”,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4.14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53.21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465.80亿元,增长13.5%。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44.7%和4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28596元,折合4673美元,增长10.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2:45.0:35.8调整为18.7:44.1:37.2,二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1.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6%,推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9%。农产品加工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584亿元,利润总额39.6亿元。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市级龙头企业282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169个,新增792个。城市创建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建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工作顺利推进。2014年城市化率为44.76%,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八大类呈现“六升两降”,其中食品类上涨2.2%;衣着类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5%;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7%,居住类上涨0.5%;而烟酒类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0%。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市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重点,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坚决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从源头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362.1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5%,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0.8%。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181起,比上年减少86起;其中死亡人数21人,比上年减少19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经营性伤亡事故死亡人数0.017人,比上年减少0.019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44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3人,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公共财政收入9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年财政支出231.87亿元,增长15.6%。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2.88亿元,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6.8%。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6%。
二、农业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7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2012-2014年连续3年增速居全省第一。
粮食生产成效明显。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2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7%;总产量245.51万吨,增长3.2%,产量增速居全省首位。南县、赫山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资阳区、沅江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桃江县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标兵先进比例在全省市州中占比最高。
经济作物顺应变化。经济作物中棉花因受国家收储政策和价格下跌双重影响,种植面积35.06千公顷,下降13.8%,产量5.81万吨,下降6.8%。全市油料种植面积142.11千公顷,增长3.5%,产量23.93万吨,增长3.8%;蔬菜种植面积114.2千公顷,增长4%,产量351.8万吨,增长12.1%;药材种植面积2.97千公顷,增长5.7%,产量3.38万吨,增长7.2%。茶园种植面积24.81千公顷,增长11.7%,毛茶产量6.39万吨,增长15.7%。
养殖业健康发展。全市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9个,新增1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5个,新增6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个,新增4个,养殖辐射面积30万亩,新增5万亩,促进了生产健康发展。全年出栏生猪499万头,增长4.2%;出栏牛19.86万头,增长3.4%;水产品产量36.5万吨,增长7.7%。
现代林业稳步推进。全市纯林产值1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涉林产业总产值22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森林覆盖率为54.4%。
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全年水利建设总投入20亿元,完成32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87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1.87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75%,提高1.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922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37.5亿元,增长11.6%,增速居全省第4位。规模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31.3亿元,增长12.3%;重工业增加值306.2亿元,增长11.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54.6亿元,增长15.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97.7亿元,增长5.1%,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2%,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475.0亿元,增长14.2%,增速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2.6个百分点;九大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452.5亿元,增长11.2%,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4.2%。全市市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企业407家,实现增加值309.4亿元,增长14.5%。
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人造板395.9万立方米,增长9.1%;精制茶10.1万吨,增长7.9%;纱13.6万吨,增长9.4%;钢材44.6万吨,增长14.9%;民用钢质船舶26.4万载重吨,增长32.5%;锑品3.9万吨,下降48.7%;起重机3.4万吨,下降6.6%;电子元件294.4亿只,下降16.8%;大米230.9万吨,下降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