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质量提升。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2.72亿元,比上年下降10.3%(见图5)。税收收入174.7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为86.2%,比上年提升8.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21.02亿元,下降17.2%。财政支出182.46亿元,下降9.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8亿元,下降2.4%;民生支出150.06亿元,下降9.6%。
中长期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75.62亿元,比年初增加27.77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35.18亿元,比年初减少20.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03.34亿元,比年初增加102.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68.85亿元,比年初减少64.44亿元。中长期贷款588.07亿元,比年初增加116.25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保险机构20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82亿元,增长20.1%;人身险保费收入16.66亿元,增长18.1%。
九、城市建设
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3.9%。全市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124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500辆。实现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保障性住房新开工2.4万套、竣工9436套。改造提升11个老旧小区;美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22个省级中心村、33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
城市绿化水平提升。完成向山广场游园、二招游园改造,完成湖北路、天门大道等主干道绿化补植更新。新增城市绿道62公里。新增绿地面积123公顷,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市成为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年专利申请量6231件,比上年增长17.1%。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4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6家。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达213家,高新技术产品1049个。民营科技企业达439家,技工贸总收入120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26.65亿元。全面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新建农村标准化教学点43个,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市二中郑蒲港分校建成投入使用。全市高等院校6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647所,其中,幼儿园247所,小学274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普通中学104所。全市省一类幼儿园10所,省示范高中11所,省特色初中1所,省特色小学2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5所。全市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45万人、教职工2.32万人。全市高中阶段在校学生8.1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27.3%。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年引进中级职称以上人才811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引进国外专家24人,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44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4949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我市成为全国10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之一。市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全国领先,市文化馆数字化改造列入文化部试点。建成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7个农民文化乐园。节俭举办第26届李白诗歌节,荣获“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109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馆7个;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综合档案馆7个,档案资料139.5万卷(件),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9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4家;标准化村卫生室392所。共有病床8532张,卫生技术人员1.18万人。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四苗、五苗接种率99%,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99.9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荣获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获得奖牌279枚,其中,金牌125.25枚、银牌66.75枚、铜牌87枚。位居金牌榜第四名,奖牌榜第二名。成功举办2014年苏浙皖三省十一市(县、区)“古漕运杯”象棋邀请赛、南京都市圈第四届城市龙舟邀请赛、首届马鞍山广场舞大赛、第四届长三角城市(马鞍山·博望)自行车越野邀请赛、市直机关全民健身活动成果展示暨第五届运动会。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36种矿种;其中,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25种,水汽矿产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4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19种。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20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目标任务,全年PM10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21%。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含山光大生物质能发电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行。建成21项污染减排重点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5.5%,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70人,比上年下降6.7%。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2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1万人,非农业人口81.6万人。据抽样调查,全市常住人口222.9万人,人口出生率10.5‰,死亡率5.6‰,自然增长率4.9‰。
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据抽样调查,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48元,比上年增长10.3%,比同期GDP增速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60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9元,增长11.9%。
个人存款余额增加。全市年末个人存款余额819.37亿元,比年初增加67.31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余额535.06亿元,比年初增加39.47亿元;活期存款余额217.53亿元,比年初减少0.6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