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5-03-03 日照市统计局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6%,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521.72亿元,增长12.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4%,超过钢铁行业3.1个百分点,在2013年产值总量首次超过钢铁行业的基础上,领先优势扩大2.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8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钢铁、石化、水泥、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5.52亿元,下降2.8%。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市5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有信息化建设部门的占70%,有信息化规划的占31%,有服务器的占51%,使用ERP的占10%,开展电子商务的占44%,OA普及率达27%。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50,处于全省平均水平。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装备300个机柜的云计算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完工,入驻用户50家,建成虚拟云桌面终端400个。

 

工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利润83.74亿元,增长9.3%,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9.31亿元,增长16.0%;实现利税122.49亿元,增长0.5%。盈利大户增长较快。利润前20名企业共实现利润67.15亿元,增长45.1%;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8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实现利税122.84亿元,增长7.2%。

 

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生产低速载货汽车90.9万辆,增长17.4%;汽车发动机75.8万台,增长4.6%;自动变速箱107.2万台,增长41.4%;精制食用植物油319.2万吨,增长13.4%;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1.36万台(套),增长6.4%。高耗能产品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其中,粗钢产量1241.3万吨,下降2.1%;水泥产量1171.5万吨,下降9.2%;纸浆产量175.5万吨,下降1.2%。

 

电力供应形势稳定。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8.2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其中,工业用电量139.61亿千瓦时,增长5.2%。全年完成供电量88.68亿千瓦时,下降14.4%,售电量84.20亿千瓦时,下降14.5%(按照供电部门新的统计口径,企业自发自用电量不再纳入供电量和售电量统计)。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55.99亿元,增长19.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33.42亿元,增长18.0%。实现建筑业竣工产值127.78亿元,增长4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31.41万平方米,增长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4.75亿元,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10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889个,增长6.8%,完成投资1045.76亿元,增长4.7%;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21个,完成投资549.98亿元,增长31.1%;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1925.41亿元,增长14.8%。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一、二、三产业投资之比为1.7:41.0:57.3,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完成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285.81亿元,增长6.8%,占全部投资的23.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1.82亿元,增长14.5%,占全部投资的6.6%;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97.13亿元,增长39.0%,占全部投资的7.8%。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1.93亿元,增长27.6%。其中住宅投资64.15亿元,增长18.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18.52万平方米,增长3.1%。房屋竣工面积47.9万平方米,下降50.5%。房屋销售面积147.24万平方米,下降7.8%。其中现房销售面积19.31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127.93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133万平方米,下降7.9%。房屋销售额72.78亿元,下降10.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98亿元,增长12.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75亿元,增长11.5%。从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34.35亿元,增长12.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1.63亿元,增长14.5%。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实现496.13亿元,增长12.7%;餐饮收入实现39.85亿元,增长10.4%。受国际基础能源和矿砂价格走低、国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全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实现销售额1445.8亿元,增长10.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9个百分点。

 

主要商品销售良好。吃穿用等生活基本需求类商品增长较快,实现零售额91.73亿元,增长23.2%。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74.25亿元,增长25.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7.48亿元,增长14.3%;日用品类零售额4.55亿元,增长4.0%。全年家具类零售额0.98亿元,增长82.2%;中西药品类零售额2.06亿元,增长18.3%;汽车销售40.8亿元,增长3.7%。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全年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额0.46亿元,下降3.7%;五金、电料类零售额1.20亿元,下降24.3%。

 

六、对外经济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出口较快增长。我市被列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中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47.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增幅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89亿美元,增长23.5%,增幅高于全省15.6个百分点;钢铁、水产品、变速箱、发动机、纺织服装、柠檬酸及衍生物等为主要出口产品,出口额分别占40.6%、10.6%、7.0%、6.2%、4.3%、3.6%;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占15.4%、12%、11.3%、6.9%、6.7%、4.2%、3.0%。进口299.80亿美元,增长2.8%,增幅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大豆、铁矿石、煤炭、精炼铜、机械设备及木材等为主要进口产品,进口额分别占30.2%、27.2%、7.1%、6.4%、5.6%、2.8%;澳大利亚、巴西、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进口市场,进口额分别占21.9%、21.3%、12.9%、9.9%、3.6%、3.3%。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6个,增长18.2%,实际到账外资5.73亿美元,增长8.1%。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亚太森博、现代威亚发动机、华润地产、万盛港业、泰森食品等大项目合计到账外资5.23亿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91.2%。实际到账外资来源地以亚洲为主。其中,新加坡2.21亿美元,占全部的38.6%;韩国1.51亿美元,占26.4%;香港1.58亿美元,占27.5%。实际到账外资集中在第二产业,合计5.55亿美元,占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