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5-04-30 天津市统计局
 
证券交易规模持续扩张。年末全市境内上市股票42只。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25400.20亿元,增长52.1%。其中,股票交易额15573.26亿元,增长50.1%;债券交易额299.23亿元,下降35.6%;基金交易额675.95亿元,增长61.8%。年末证券帐户开户300.57万户,增长5.0%。全年期货市场成交量7906.51万手,增长26.8%;成交额82920.43亿元,增长20.8%。
 
保险市场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总公司6家,资产管理公司1家,各类保险分公司51家,各类保险支公司、营业部、营销服务部和专属机构56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18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317.75亿元,增长14.8%。其中,财产险收入108.87亿元,增长6.5%;人身险收入208.88亿元,增长19.7%。全年赔款和给付104.39亿元,增长2.3%。其中,财产险赔付59.91亿元,增长1.6%;人身险赔付44.47亿元,增长3.4%。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稳步回升。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39.12亿美元,增长4.2%。其中,进口813.16亿美元,增长2.3%;出口525.97亿美元,增长7.3%,比上年加快5.8个百分点。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29.31亿美元,增长11.2%;加工贸易出口259.40亿美元,增长3.6%;租赁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新型贸易方式出口分别增长25.5%和50.3%。全年机电产品出口358.3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68.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9.4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37.9%。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20.0%、4.6%和0.5%;新兴市场中,对澳大利亚、东盟、南非出口分别增长17.4%、13.0%和11.8%。
 
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为金融、贸易等领域制度创新和开发开放带来新的机遇。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4家,合同外资额228.20亿美元,增长10.1%;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88.67亿美元,增长12.1%。其中,制造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83.29亿美元,增长15.6%;服务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2.89亿美元,增长8.6%,占全市的54.5%。全年实际利用内资3600.32亿元,增长15.4%。
 
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全年服务外包合同额28.2亿美元,增长18.7%;执行额23.0亿美元,增长29.8%,其中,离岸执行额13.0亿美元,增长39.0%。
 
对外合作交流稳步推进。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8.03亿美元,增长40.2%,全年完成营业额40.32亿美元,增长28.9%。对外承包工程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13万人;劳务合作年末在外劳动0.21万人。
 
对口支援扎实推进。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重庆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累计投入支援帮扶资金7.50亿元,落实项目227个。启动丹江口库区上游地区对口协作。
 
八、京津冀协同发展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与北京市、河北省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实施了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等领域率先突破项目,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作顺利推进,“1+11”产业承接平台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由京津城际、津秦高铁和一批高速公路构成的交通网络,组建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实现了京津冀通关一体化。
 
全年引进北京与河北项目1307个,在津投资1493.36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1.5%;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到34.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京津城际列车客运量2807.1万人,增长8.6%。
 
九、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大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195.11亿元,增长3.9%。天津港3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国际邮轮码头二期等一批工程完工。滨海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建成运营,地铁2号线延伸到机场,异地候机厅达到12座,实现了京津空铁联运一小时通达。津保铁路、南港铁路、京津城际高铁延伸线等加快建设,于家堡中心站主体完工。地铁5号、6号线顺利推进,4号、10号线启动建设。
 
公用事业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全社会用电量794.36亿千瓦时,增长2.6%。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456.1万立方米/日。全年新增供热面积1674万平方米。启用公交专用道41公里,新增公交车辆2500部。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550.68亿元,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1699.65亿元,增长14.8%,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612.98万平方米,销售额1486.94亿元,分别下降12.7%和8.0%。存量房交易面积797.7万平方米,交易金额722.4亿元,分别下降17.1%和12.2%。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547所,其中,普通高校55所,中等职业教育[4]学校109所,普通中学507所,小学842所。
 
全年招收研究生1.76万人,在学研究生5.14万人,毕业生1.58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4.54万人,在校生50.58万人,毕业生12.3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95万人,在校生11.37万人,毕业生4.05万人。普通中学招生13.97万人,在校生43.68万人,毕业生14.05万人。小学招生11.02万人,在校生57.32万人,毕业生8.67万人。成人高校招生3.42万人,在校生7.32万人,毕业生3.2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0所,在校生301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3.98万人。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市1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13项,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全年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588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86项,应用技术成果2371项,软科学成果31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7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67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5087项,合同成交额418.11亿元,增长39.1%。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8万家,累计达到6.10万家,新增小巨人企业630家,累计达到3003家,实施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真空分子泵、纳米手机芯片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年末全市专利拥有量达到8.3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截至年末,全市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增加到57个、36个和4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