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新增合同外资额7500万美元。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1亿美元,增长15.4%。年末全市外商投资企业192家,投资总额44.29亿美元,合同外资12.56亿美元。
全市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8.7%。年末在外劳务人数6966人,增长1.4%。
五、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全市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6%。
六、交通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0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幅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491.54亿吨公里,增长54.8%;旅客周转量50.72亿人公里,增长20.2%。全市现代物流总产值达到828.2亿元,增长15.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5.5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0.9%,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30.90万辆,增长14.8%。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13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68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8.45亿元。年末全市共有固定电话用户57.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84.24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143.01,新增19.04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72.38万户,新增4.43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085.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0%。入境国际旅游人数35.58万人次,增长3.6%,其中外国人27.52万人次,增长1.2%;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8.05万人次,增长12.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759.4万美元,增长18.0%。国内旅游人数4049.42万人次,增长23.2%;国内旅游收入330.17亿元,增长29.5%。全市旅游总收入336.17亿元,增长29.2%。
七、财政金融运行稳健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38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高于全省增幅3.9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51亿元,增长31.6%,高于全省增幅11.8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181.51亿元,增长19.2%,其中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等主要税种分别增长18.2%、5.9%、23.0%和42.7%。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2.82亿元,增长22.7%。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农林水事务分别增长8.7%、4.0%、13.9%、39.3%和10.0%。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83.25亿元,比年初增加201.3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566.22亿元,比年初增加195.6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3.07亿元,比年初增加120.0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67.51亿元,比年初增加218.4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954.99亿元,比年初增加230.61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7.4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增长4.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增长25.8%,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21.4%。全年支付各类赔付14.09亿元,比上年下降5.6%,其中寿险赔付下降33.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增长4.0%;财产险赔付增长17.7%。全市保费收支增幅差距14.3个百分点,较上年缩小21.3个百分点。
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全市共有幼儿园397所,在园儿童8.09万人;普通小学266所,在校学生15.82万人,毕业生2.62万人,专任教师1.11万人;普通中学173所,在校学生13.91万人,毕业生4.94万人,专任教师1.3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所,在校学生2.74万人,毕业生1.06万人,专任教师1827人;技校2所,在校学生3056人,毕业生841人,专任教师210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54人,毕业生147人,专任教师176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5.92万人,毕业生1.66万人,专任教师3621人。
全市重点科技成果登记230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8家,比上年新增53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1家,较上年增加21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48家,较上年增加3家。全市专利申请量为7274件;专利授权量为2353件,其中发明专利277件。
年末全市文化事业人员共有3576人。全市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02个,其中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17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207.52万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较去年提高0.06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74%,较去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03.21亿元,增长13.1%。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969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7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2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7156人,较上年增加143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771人,较上年增加37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4082张,较上年增加1285张。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10923人,较上年减少495人。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7个,专职体育人员117人。全市参加省以上运动会人数达487人次,获得99枚金牌、71枚银牌和70枚铜牌。
九、收入增加就业稳定保障面广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10.45万人,户籍人口为400.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6万人,出生率为9.14‰,较上年上升0.3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77万人,死亡率为6.92‰;自然增长率为2.22‰。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8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3%,较上年降低0.77个百分点。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3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7元,比上年增长13.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5元,比上年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比2.11,较上年降低0.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516元,增长8.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8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63元,增长11.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