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为2411.9亿元,增长17.1%,其中,个人存款总额为1347.5亿元,增长9.7%,单位存款总额为958.3亿元,增长21.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34.1亿元,增长10.8%;存贷比为51.2%。
表7:2015年株洲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总量(亿元)
比上年增长(%)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年末数)
1234.1
10.8
1短期贷款
348.5
0.7
#个人消费贷款
22.7
4.2
经营贷款
188.7
-1.5
固定资产贷款
0.7
240.0
2中长期贷款
859.8
15.0
#个人消费贷款
260.1
22.3
经营贷款
98.6
50.4
固定资产贷款
378.2
5.3
全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23家,比上年增加12家。证券交易额271.7亿元,期货公司成交金额120.2亿元。
全市各项保费收入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6.4亿元,增长16.6%;寿险收入29亿元,增长24.5%。各项赔款和给付额14.4亿元,增长3.8%,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8.3亿元,增长13.9%;寿险赔付5.1亿元,下降10.2%。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
全市普通高校11所,全年研究生招生406人,在校研究生1426人,毕业生492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万人,在校学生8.3万人,毕业生2.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2万人,在校学生3.9万人,毕业生1.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万人,在校学生5.5万人,毕业生1.7万人;初中招生3.4万人,在校生10.4万人,毕业生3.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9万人,在校生25.3万人,毕业生3.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24人,在校生503人,毕业生1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7万人。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9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2项;专利申请6034件,其中发明专利1873件;授权专利4016件,其中发明专利790件。
全市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7.1%。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9万场。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有线电视用户64.7万户。
全市卫生机构2986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17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0个。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664人,注册护士9470人。防疫站10个,技术人员405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技术人员153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1万张,乡镇卫生院114所,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8所。
全年共有体育场地4878个,其中,体育馆18座,运动场446个,游泳池37个,各种训练房288个。全市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49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有40万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00.1万人,按城乡分,城镇人口248.5万人,乡村人口151.6万人;按性别分,男性204.8万人,女性195.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977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21096元;经营净收入3670元;财产性收入3036元;转移性收入61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7元,增长8.8%。其中工资性收入8481元;经营净收入4363元;财产性收入559元;转移性收入22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8:1缩小至2.17: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2646元和11537元,其中食品支出分别为6730元和3616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7%和31.3%,较上年分别下降0.1个和1.1个百分点。
全市年末从业人员25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创业培训1.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6.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68.8万人,参保率为97.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3.3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87.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53.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3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6.5万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有6.7万人和12.3万人。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2亿元,其中城镇2.4亿元,农村1.8亿元。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