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6-04-09 孝感市统计局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77亿元,增长14.4%。其中,税收收入79.04亿元,增长14.3%;非税收收入43.73亿元,增长14.6%。市本级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2亿元,增长14.1%。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56.60亿元,比年初增加243.0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238.43亿元,比年初增加146.1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15.28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1亿元。
 
全市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4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产险保费收入9.90亿元,增长21.6%,寿险保费收入33.67亿元,增长21.6%。赔款给付金额9.03亿元,增长15.2%,给(赔)付率20.7%,下降1.2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492所,在园儿童11.82万人;普通小学450所,在校学生24.70万人;普通中学220所,在校学生17.12万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100%,高中阶段升学率95.0%。
 
科技工作成效显着。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67.45亿元,增长11.4%。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21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含期满重新认定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1家。组织开展全市科技奖励工作,评选表彰奖励项目49项,发放奖金195万元。全市转化科技成果78项,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49个。全年完成专利申请29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97、获国家专利授权1586件。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全省第六届楚剧艺术节,参演节目44台(个),观众10多万人次。成功举办第十届“福星”杯楚剧展演和全市第三届民间文艺大赛。7件群文类作品入选全省艺术节主场展演展览,其中市群艺馆《楚天歌谣》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全市“三馆”对外免费开放服务。市图书馆举办澴川文化讲堂22期,市群艺馆开办摄影培训班和楚剧传承人培训班,市博物馆举办“我身边的文化遗产”、“孝感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系列陈列展览。
 
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发展会员8420人,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多人,获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比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参加全省青少年年度比赛,夺46金15银31铜。承办柔道等7项全省青少年年度比赛和全国U15足球锦标赛决赛,荣获两个最佳赛区。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1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2个,乡镇卫生院113家,门诊部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32个,其他卫生机构61家。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99万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30万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09张。卫生机构人员数3.0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0.82万人,注册护师、护士0.91万人,医护比例为1:1.11。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95元,比上年增长9.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3元,增长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5元,增长9.1%。
 
就业、社保事业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通过“双助”行动实现2271名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五项社保”[7]实现增覆扩面,参保人数达487.05万人次、5.6万人实现精准脱贫。为孝感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为14.7万名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对7.66万名留守儿童实施“六有”关爱。城镇保障安居工程项目新开工建设65786套,基本建成37029套。
 
十一、安全生产、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903起,受伤273人,死亡94人。其中交通事故死亡87人,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1550.57万元,下降27.4%。
 
全年全市争取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20个,建设总规模2.6万公顷。全年共开展执法巡查8100次,发现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430件,制止382件,立案查处48宗,较好地发挥了事前防范作用。
 
生态环境治理得到加强。全年植树造林19.92万亩,森林覆盖率19.0%。全年全市共检查企业、建设项目1481家,实施处罚案件60件,责令61家建设项目和37家排污企业停产。建成6家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13条检测线。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116个。7个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55个村列入省宜居村庄示范。汤池镇、宣化店镇入选国家旅游名镇。
 
注释: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快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指市委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个湖北”建设新任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产业跨越、城镇跨越、文化跨越、动力跨越、民生跨越,加快建设经济强市、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创新城市和人民幸福城市。
 
[3]全市常住人口是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
 
[4]全市劳动生产率为地区生产总值(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5]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统字[2012]108号),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
 
[6]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为市统计局统计数,非省局反馈认定数。
 
[7]五项社保: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种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