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
725.55
6.0
住户贷款
539.31
3.0
其中:人民币贷款
1264.48
4.8
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87亿元,增长31.9%。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73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8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7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8.2%,城镇居民为35%。
年末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45.70万人,比上年增加0.95万人。其中,在职33.25万人,离退休人员12.45万人,全部实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0.85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其中参保缴费城乡居民87.06万人,领取养老金33.79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0.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21.21万人,增加0.2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2.05万人,增加1.49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62万人,减少0.02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0.58万人,减少0.30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15万人,减少1.05万人;“五保”供养对象0.49万人。
年末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增至1328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1张。全市建立各类社区服务机构49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185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78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0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067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和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155人,在校生24648人,毕业生6984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506人,在校生4760人,毕业生1644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3万人,在校生3.07万人,毕业生1.2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59万人,在校生4.76万人,毕业生1.47万人。普通初中招生2.64万人,在校生7.58万人,毕业生2.5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53万人,在校生18.49万人,毕业生2.63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38万人。
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62.6%,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18%。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幼儿入园率97.24%。全市高考文史、理工类报名人数1.4万人。全市5351人、9037人次参加自学考试,5347人次获得单科合格证书,118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21亿元,比上年下降2.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89%[4]。全市列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有50个。其中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个、省科技重大专项2个、省区域发展项目6个、中科院STS专项1个。新认定3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有65家。新增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共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7家。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省级科技型企业335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共有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全市共建成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28家,其中1家经国家级备案、7家经省级认定;建成市级及以上科技孵化器15家,其中7家经省级认定、6家经省级备案;申报省级星创天地11家,其中4家经科技部备案。获2016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4190件,同比增长41.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82件,增长56.5%;专利授权总量2962件,增长11.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7件,增长65.1%。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1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797.53万元。
全市新增“福建名牌产品”16个,累计达157个。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累计达24个;“中国驰名商标”19件。年末全市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86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全年制修订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12项,累计全市共制订国家标准58项、行业标准63项、地方标准184项。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1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3个、国家一般气象站7个;天气雷达观测站1个。共有地震监测综合台1个,测震台7个,强震台3个,烈度速报台9个,GPS基准站16个,流动重力观测点25个,跨断层短水准场地3个,地磁台1个,流动地磁观测点12个,电磁波观测站1个,地下流体观测台站2个,钻孔体应变观测点1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和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艺术馆)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图书馆藏书总量327.54万册,博物馆(纪念馆)13个,可移动文物32746件。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个;中国传统村落20个,省级传统村落51个。
在全市10个高山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实现12套中央、2套省级、1套市级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全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948场,观影人数214万余人次,实现全市1736个行政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有线电视用户49.7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5.78万户。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8.3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2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46个,其中医院42个,卫生院1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拥有医疗机构床位13691张,卫生技术人员15584人。
全市参加全国性群体比赛240人次,获得5金;参加全省性群体比赛375人次,获得61金72银65铜。参加国际性竞技比赛6人次,获得2金2银;参加全国性竞技比赛98人次,获得30金18银9铜;参加全省性竞技比赛900人次,获得37金40银42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