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复杂局面,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稳重求进总基调,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扎实推进品质活力永州建设,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较快态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5.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7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5.44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693.64亿元、增长11.9%。第一、二、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3%、28.3%、62.4%,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5、2.26、4.99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744元,同比增长7.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21.8:36.5:41.7调整为20.9:34.8:44.3,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18.58亿元、增长11.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运行良好。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2.55亿元、增长10.9%,上划中央税收37.66亿元、增长26.3%,上划省级税收9.71亿元、增长9.9%。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60.98亿元、增长10.9%,非税收入41.57亿元、增长10.9%。全市税收收入比重72.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民生支出力度不断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民生支出320.27亿元、增长16.1%,占总支出的79.8%,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在民生支出中,其中交通运输支出22.02亿元、增长85.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7亿元、增长54.8%,科学技术支出2.32亿元、增长48.4%,住房保障支出26.98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15亿元,增长13.9%。
“三化”进程取得新进展。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58.53亿元、增长6%。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发展到28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7.37亿元、增长3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4.8%,比上年提高24.2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6.3%,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2.2平方公里,人口63.6万。全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国务院批准。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4470家,实现销售收入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6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43家、市级22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达53家。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6件、湖南名牌产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地理标志产品4个。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364个。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0.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烟酒类价格上涨3.2%,衣着类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2%,居住类价格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与上年持平,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3%。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平稳。2016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1.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实现增加值331.61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168.62亿元、增长0.3%,林业增加值36.39亿元、增长8%,牧业增加值99.33亿元、增长5.6%,渔业增加值22.39亿元、增长5.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5.67千公顷、下降0.8%,产量316.71万吨、下降1.6%;蔬菜种植面积198.93千公顷、增长1.4%,产量632.12万吨、增长4.6%;油料种植面积91.22千公顷、增长0.2%,产量16.66万吨、增长1%;烤烟种植面积19.6千公顷、下降4.5%,产量4.31万吨、增长5%。全年出栏生猪838万头、下降1.9%,出栏牛30万头、增长3.1%,出栏羊73万头、增长3%。猪、牛、羊肉产量67.79万吨、增长3.8%,禽蛋产量6.35万吨、增长3.9%,水产品产量20.71万吨、增长5%。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5亿元。其中,投资4.12亿元建成“五小水利”工程7570处;投资2.16亿元完成55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资1.49亿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8处,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0.02万人;投资1.02亿元实施5个中小河流治理及3个“四水”治理项目建设;投资5696.4万元实施13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解决了750个行政村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拥有农业机械100.79万台(套)、增加4.79万台(套)、增长5%;总动力603.49万千瓦、增加23.49万千瓦、增长4%。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9%,提高4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6%,提高2.5个百分点。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到位5161万元,补贴机具17325台(套),受益农户13838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58家,购置农业机械8866台,承租、流转田地26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6.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153.47亿元、增长0.6%,重工业170.3亿元、增长12.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39.32亿元、下降39%,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13亿元、下降20.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47.63亿元、增长1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28.53亿元、增长23.2%,股份合作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分别增长-24.8%、17.4%。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76.79亿元、增长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7%,比上年下降3.9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83.96亿元、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7.7%,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完成增加值258.08亿元、增长15.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9.7%,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9家,新增143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401家,过10亿元企业7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44.59亿元、增长13%;实现利润41.46亿元、增长17.9%,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2.46亿元、下降55.6%,亏损面3.4%、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9.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34.9亿元、增长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