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温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温州调查队
(2018年3月20日)
2017年,温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社会民生逐步改善,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5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49.2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9亿元,增长9.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30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8784美元),增长7.9%。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6∶39.4∶58.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24.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0.4万人。从性别看,男性人口427.1万人,女性人口397.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8%和48.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21.5万人,比上年增加4万人;城镇化率为69.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4%。其中:居住、医疗保健、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与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食品烟酒类同比分别上涨6.6%、2.4%、1.8%、1.5%、1.3%、0.8%、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同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2%。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778.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5.4亿元,同口径增长7.2%。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98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3%。
全年新设市场主体14.5万户,其中新设企业3.67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0.8万户。年末在册市场主体90.2万户,其中企业22.3万户。
全市设乡26个,镇93个,街道66个。城市社区235个,居委会152个,建制村5405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355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838个、基金会52个。
二、农业和农村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7.8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78.6万吨,增长3.6%;粮食亩产419公斤,增长2.8%。在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98.0万亩,增长4.9%;油菜籽12.9万亩,增长0.2%;中草药材12.5万亩,增长15.7%;果用瓜17.2万亩,增长7.4%;花卉苗木5.0万亩,增长15.5%。
表1201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78.6
3.6
水果
57.9
10.7
#园林水果
29.8
10.3
蔬菜
156.0
6.4
油菜籽
1.5
1.6
糖料
3.3
9.9
茶叶
0.6
5.8
中草药材
4.2
29.6
全年肉类总产量11.5万吨,比上年下降3.5%。其中,猪肉产量7.6万吨,下降6.9%;牛肉产量0.5万吨,增长15.2%;禽肉产量2.8万吨,增长3.1%;兔肉产量0.2万吨,下降6.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5.4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海洋捕捞49.1万吨,下降4.7%;淡水捕捞0.5万吨,增长11.3%;海水养殖13.9万吨,增长29.5%;淡水养殖2.0万吨,增长15.4%。
全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6.5万亩;建设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4个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田园综合体;拥有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33家、示范农民合作社323家、农业龙头企业265家;实现土地流转率63.23%,累计流转面积126.08万亩;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3.26亿元,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106个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1575个。全市在建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1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4个,农家乐特色村52个、示范点(各类农庄、山庄、渔庄)350个,创建美丽乡村标杆乡镇10个、特色精品村102个。全年异地搬迁1.7万人(不包括地质灾害避让点搬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为2.12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44.0亿元,比上年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0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87.1亿元,增长7.9%,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04.1和682.9亿元,增长6.7%和8.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946.8亿元,增长12.0%,其中出口交货值701.3亿元,增长6.0%。全年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95家。
表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指标
单位数(家)
规上工业增加值
实绩(亿元)
比重(%)
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