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7个,建成县级图书馆分馆340个,文化馆分馆28个,提升农家书屋1000个。深入开展文化“三送”工程,全年完成送戏下乡1000场次、送书15万册、送电影22000场次。盐城荣获江苏省首批“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全民阅读“天天悦读1+X”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系苏北唯一。盐城群文代表团建市30多年来首次走进央视3套《群英汇》参加专场演出,淮剧《小镇》在央视11套“空中剧场”专栏播出。艺术创作生产持续保持在全省领先位次,一批精品力作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文华奖,居苏北首位。
卫生体系更加健全。2017年,全市拥有卫生计生机构319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个,妇幼卫生机构1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9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万人,注册护士1.58万人。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17年,我市成功承办了第31届亚洲城市保龄球锦标赛等3项国际赛事,7项全国赛事和7项全省青少年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参加全国性群众健身赛事获得6个一等奖。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各类健身步道730公里,建成10个省级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继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2017年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797人。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创建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26.1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9.19万人,乡村人口336.9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83‰,死亡率为12.70‰,自然增长率为0.13‰。年末常住人口724.22万人,城镇化率62.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0元,比上年增长9.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15元,比上年增长8.6%;人均消费支出18434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11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153元,比上年增长7.7%。
城镇就业基本稳定。201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41.6万人,比上年减少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1.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2.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77.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1.82%的较低水平。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2017年,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0.5万户、18.4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亿元,实施医疗救助100多万人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2亿元,对全市4.8万名困难群众实施托底救助,支出托底救助资金8187万元。自然灾害保险覆盖全民,重大疾病保险、五保(三无)老人护理险惠及全市71.8万因病、因残、因灾、因祸、因学等导致支出型困难的低保及低保边缘群体。全市建有公办养老机构135家,民办养老机构62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353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4.7张,农村敬老院改造全部达到省定标准。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再创历史新高。高铁高速高架全面推进。连盐铁路实现全线贯通,盐通铁路列入国家规划,设计时速提升至350公里/小时。规划新增的盐宁高速等五条高速公路全部列入新一轮高速公路网规划,新增里程约218公里。全面建成全长57公里的市区“一环五射”内环高架快速路网,内环高架三期工程如期开工建设。2017年,区域供水通达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95座,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超89%,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98%,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8%。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7年,全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一片林”工程加快推进,投资15亿元新造成片林12.4万亩,改造提升15.9万亩,新增城镇绿地面积3650公顷,造林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达26.7%。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单位GDP能耗降幅全省第二,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完成省定减排任务,新能源新增装机108万千瓦,总量达518.8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30.4%,列全省第一。绿色发展成效明显。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优良率达80.3%,创江苏历史新高,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
注:本公报部分指标值为快报数,最终年报数据以《盐城统计年鉴2018》公布数据为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