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迎难而上。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达2068.3亿美元,增长10.5%;进口1472.8亿美元,增长14.2%。分注册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255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达72.3%;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增长19.9%和41.2%。从贸易市场看,对美国出口57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对欧盟、东盟出口分别增长8.6%和15.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425.9亿美元,增长11.3%。贸易方式积极转变。全市实现一般贸易出口68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33.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2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获批国家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出口增长10%。服务外包平稳发展。全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7.5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47.7亿美元。
“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展。全年新设外商投资项目1013个,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43.7%,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使用外资占比达51.5%。年末全市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超300家。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26.8亿美元。对外投资扩面增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增投资项目6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9.11亿美元。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
交通运输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21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8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运量2.98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21.18亿人公里;全市公路、水路货运量1.62亿吨,货物周转量267.8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7.3%;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635.5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8.2%。
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年末拥有汽车391万辆,其中私家客车328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9.2%。
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8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年发送快递12.5亿件,增长20.1%;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56.21亿元,增长17.8%。
八、金融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总数868家,金融总资产5.5万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2092.9亿元,比年初增长7.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546.2亿元,比年初增加2555.1亿元,比年初增长10.7%。
保险业务保持平稳。全年新增保险公司4家,年末达8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916家。全年保费收入629.7亿元,比上年下降2.8%;保险赔付支出1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年末上市公司总数达135家,累计募集资金2770亿元。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07家,数量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累计募集资金2560亿元。全年新增债券融资1184亿元。年末全市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5000亿元,各类证券交易额4万亿元,期货市场交易额2.5万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1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张家港、常熟、昆山入围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7%。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52家,累计达5416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累计达73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累计达505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1家,累计达90家;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家,其中国家级15家。
创新载体加快培育。启动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重大创新载体落户苏州。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12家,孵化面积458.1万平方米。新增42家省级众创空间,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2家,省级众创空间190家。各类众创空间共孵育创新团队4000余个。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74.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54万人。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56.92万人。新增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13人,累计达250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1人。新增省“双创人才”91人,累计达873人。专利工作成效显着。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6家。年末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件,比上年增加7件。
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2所,改扩建17所,新增学位6.8万个。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620所,在校学生185.45万人,毕业生41.07万人,专任教师11.2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3.56万人,毕业生5.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9.1%。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统筹全市名优教师,打造免费线上教育平台。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全年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苏州第二图书馆如期建成,苏州湾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苏州博物馆西馆、吴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成67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国际设计周等重大活动。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健康苏州建设扎实推进。苏大附二院浒关院区建成运行,市疾控中心迁建,苏大附一院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引进高水平临床医学专家团队26个,年末累计达到53个。新建、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家。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68个,其中医院2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7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93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84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