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年4月)
淮北市统计局
2018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不动摇,直面各种困难挑战不退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市经济呈现平稳健康的运行态势,转型基础更加稳固,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发展稳步均衡,社会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一、综合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7.9万人,比上年增加9153人,增长0.4%;常住人口225.4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增长1.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3.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2.44‰,比上年下降0.9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4.8‰,比上年上升0.1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64‰,比上年下降1.17个千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540亿元,增长0.8%;第三产业增加值379.9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结构6.6:54.8:38.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3962元,比上年增加207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5%;按年均汇率折算为6643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价格均呈上涨状态。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2.5%,衣着类上涨1.6%,居住类上涨2.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2%,医疗保健类上涨1.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2%,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9.2%。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2万个,6151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7%。预计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22.3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7.9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7.8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6.6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全年新增私营企业7002户,新增注册资金400.2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7726户,新增个体从业人员44198人。年末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21377户,个体从业人员36.4万人;实有私营企业26782家,注册资金1749.4亿元。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1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总产值60.4亿元,增长1.4%;林业总产值3.8亿元,下降15.7%;牧业总产值36.7亿元,增长4.8%;渔业总产值4.7亿元,下降11.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7亿元,增长9.9%。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3.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4.2万吨,其中夏粮96.7万吨,下降1.2%,秋粮47.5万吨,下降3.2%。油料产量3634吨,增长48.4%;水果产量29.9万吨,增长7.8%;蔬菜产量36.9万吨,增长3.1%。全市营造林累计完成4.8万亩,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33.5公里,折合面积1771.8亩。义务植树380万株。年末林木蓄积量357.5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28.5%。全年出栏肉猪58.3万头,增长3.2%;出栏牛1.9万头,增长29.5%;出栏羊39.5万只,增长9.8%;出栏家禽1670万只,增长1.8%;肉类总产量9.1万吨,增长4.4%;禽蛋产量58936吨,下降1%。水产品产量24670吨,下降10.1%。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2.6万头、牛存栏2.1万头、羊存栏13万只、家禽存栏538万只。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6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农用拖拉机11.6万台,下降1.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213.2千公顷,机播面积268.6千公顷,机收面积260.4千公顷。全年农药使用量2593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0.6万吨,农村用电量4亿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94.9亿元,比上年增长0.3%,工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为50.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9%,拉动全市GDP增长0.2个百分点。全年“四基一高”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全市37个工业行业中有2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电力行业增长17.8%,煤化工行业增长31.2%,食品工业增长9.4%,纺织服装增长1.7%;建材行业增加值下降2.7%,煤炭行业下降5.1%。非煤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0.7%,比上年降低11.3个百分点。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下降3.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在重点统计的12种工业产品中,产品产量“五升七降”。其中,发电量222.5亿千瓦时,增长9.5%;小麦粉122.1万吨,增长9.7%;服装4296.1万件,增长2.4%;焦炭404.1万吨,增长19.1%;白酒40709千升,增长0.3%。原煤产量4222.9万吨,下降2%;洗精煤产量1343.3万吨,下降12.3%;饲料77.2万吨,下降0.7%;纱4.8万吨,下降12.9%;布3738.4万米,下降51.6%;日用玻璃制品39683吨,下降51.1%;水泥924.1万吨,下降2.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3%;实现利税191亿元,增长8%,其中利润95.8亿元,增长16.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5.7%,比上年下降8.3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97.8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9亿元,增长33.8%;竣工产值17.9亿元,增长1.7%。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1.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00.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