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5-16 淮北市统计局

淮北市统计局

2012年4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的一年。面对宏观政策趋紧和城市转型的双重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市转型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保增长调结构、打基础增后劲,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顺利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68.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8.5:66.3:2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26239元(折合4063美元),比上年增加3930元。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4%,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六涨两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13.3%、3.5%、3%、1.1%、2.6%和4.3%,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8%和0.5%。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是推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3%。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9865个,979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82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13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9.5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第二产业38.7万人,增加1.3万人;第三产业34.8万人,增加0.8万人。年末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21万人,比上年增加3744人;全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0060元,比上年增加7047元,增长16.4%。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726户,新增从业人员11696人,新增注册资金45.5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8033户,新增从业人员57285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5%,占GDP比重为39.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不高,工业持续上行压力增大;规模企业不多,民间投资不够活跃,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7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其中农业总产值45.6亿元,增长2.9%;林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3.6%;牧业总产值26.4亿元,增长3.2%;渔业总产值3.4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4亿元,增长3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9.7万亩;粮食生产连续第八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26.2万吨,比上年增收1.6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84.2万吨,与去年相比,持平略增。油料产量4408吨,下降56%;棉花产量1597吨,下降34.1%;水果产量10.1万吨,增长1.3%;蔬菜产量44.5万吨,增长5.1%。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193.9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3666.7公顷,新育苗80公顷,年末森林蓄积量2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9%。全年出栏肉猪60.7万头,增长0.7%;出栏羊48.1万只,增长0.6%;出栏家禽1381万只,增长0.7%。肉类总产量8.2万吨,增长0.5%;禽蛋产量4.8万吨,增长5%;奶类产量10167吨,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2.6万吨,增长5.1%。年末存栏生猪36.5万头、牛12130头、羊27.4万只、家禽860万只。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5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107台,增长1.6%;农用拖拉机12万台,增长0.8%;农用运输车1.7万辆,增长6.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97.4千公顷,机播面积244.1千公顷,机收面积205.3千公顷。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36.1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27千公顷,增长10.4%。全年农药使用量2519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97633吨,农村用电量17815万千瓦时。扎实开展“小麦千斤市”创建活动,实施玉米振兴计划,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亿元,大旱之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土地流转面积3.4万亩,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7万亩,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35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62家。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新认证绿色食品31个、有机食品2个和无公害农产品41个。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市财政“三农”支出8亿元,增长10%。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范围扩大到“一区两办十镇”,建成、在建集中居住区52个;重点支持城镇和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个。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9813.5万元,王引河下段、懈河洼地治理、华家湖水库防渗整治工程全面完工。改造县乡村道路116公里。农村清洁工程连续两年全省领先。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支撑作用突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工业占全市GDP的比例(工业化率)达到6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4.4%,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家,总数达到52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其中煤电、煤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陶瓷建材六大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86.6%,对工业增长贡献达到71.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1个百分点。在列入全市重点统计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4种实现增长。其中原煤产量5342.3万吨,增长12.9%;焦炭产量236.4万吨,增长5%;白酒产量30242千升,增长46.3%。

企业效益显着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2.6亿元,增长60.2%;实现利税141.6亿元,增长36.8%;利润65亿元,增长51.2%。亏损企业亏损额3.2亿元,比上年减亏0.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99.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3家,从业人员39236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9亿元,增长37.7%;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6.2亿元,增长47.5%,竣工产值39亿元,增长13.1%;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8.3万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6.6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50.7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