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潍坊为强大动力,以实现“一个高于、六个新突破”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初步核算,2005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471.2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36.5亿元,增长20.9%,其中工业增加值761.7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437.9亿元,增长16.3%,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7、11.3和5.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727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141美元),比上年增长16.8%。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趋明显。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48:54.79:29.73调整为13.38:56.86:29.76。 2005年各县市区生产总值(GDP)完成情况:潍城区52.28亿元,寒亭区49.41亿元,坊子区46.05亿元,奎文区46.38亿元,青州市147.79亿元,诸城市207.52亿元,寿光市231.19亿元,安丘市102.76亿元,高密市130.2亿元,昌邑市118.28亿元,临朐县73.06亿元,昌乐县72.56亿元,高新开发区54.58亿元,滨海开发区35.37亿元,经济开发区10.96亿元。 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9.3%,企业家信心指数143.9%。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2005年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已有10家企业、11支股票上市。全年从证券市场融资到位资金1亿元。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446家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完成改制。初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运营。组织开展了“双评”活动,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 沿海开发工作有突破。2005年,滨海项目区实际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6亿元。其中,过五千万投资项目数9个,实际完成投资额3.2亿元;过亿元投资项目数16个,实际完成投资额5.4亿元,招商引资已开工项目数20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6亿元。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75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8%上升到51%;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17.54万户,增长5.1%;从业人员78.85万人,增长11.8%;注册资金515.77亿元,增长32.0%;纳税额88.46亿元,增长39.8%,占全部税收比重69.4%,提高3.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全市引进到位市外资金621.1亿元,同比增长15.3%。2005年全市境内到位资金过5000万元的项目81个,过亿元的项目31个,同比分别增长52.1%和74.3%。从产业情况分析,一、二、三产业项目个数比为1:10:2,第二产业项目到位资金503.7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81.1%。 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76.77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人数为61.97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3.01亿元,收缴率达98.8%;全年共支付养老金12.64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0.49万人,收缴保险费4927.5万元。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达到7819家,职工63.37万人,共向4.1万名失业职工支付失业保险金8282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80.05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6.06亿元,为患者支付医疗费共计5.48亿元。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05年全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关键措施落实,有效地减少了各类事故,已连续四年杜绝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884起,死亡768人,同比分别下降2.4%和12.1%。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税税率再降低2个百分点,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1.8亿元,落实粮农直补和农机购置、小麦良种补贴政策1.1亿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422.4万吨,比上年增加91.1万吨,增长27.5%;棉花产量4.87万吨,减少5.6%;花生产量24.1万吨,减少4.7%;烤烟产量2.0万吨,减少16.6%。瓜菜产量1324.5万吨,减少9.2%,其中蔬菜产量1033万吨,减少9.7%;水果产量118.2万吨,减少1.7%。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3千公顷,完善农田林网78.7千公顷,建设绿色通道1200多公里,封山育林37.7千公顷,新增育苗面积2.7千公顷,四旁植树1293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3.6%,提高1.5个百分点。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42.6亿元,同比增长9.7%;生猪年末存栏307.5万头,增长8.5%;家禽年末存栏1.1亿只,减少7.4%;肉类总产量129.8万吨,增长8.1%,禽蛋产量37.3万吨,减少2.5%,牛羊奶产量24.7万吨,增长2.2%。 水产品产量略有增长。全市水产品产量60.4万吨,增长2.1%,其中海水产品54.1万吨,增长1.8%,淡水产品6.3万吨,增长5.0%。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04万千瓦,增长10%;农业机械总值57亿元,增长11.6%;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农机投入显著增加,全市共投入农机化资金4.7亿元,增长15.5%。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7676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新增273台,比去年增长1.4倍。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保持稳定,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12千公顷、机播472千公顷、机收344千公顷;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37.4亿元,增长3.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市197.6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9425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村数9424个,比重达99.5%;自来水受益村数6455个,比重达68.2%。全年农村用电量46.0亿千瓦小时,增长11.1%;化肥施肥量(折纯)57.19万吨,增长4.7%。年末常用耕地面积672.4千公顷,减少0.2%。 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59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32亿元,占54.2%。新建各类建筑8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房34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87万平方米,生产建筑394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率累计达到50%,其中小城镇达到69%,村庄达到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