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和谐济南”建设,经济增长平稳快速,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财政税收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又好又快发展。(注1) 一、 综 合 经济增长平稳快速。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注2)2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145.1亿元,增长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001.8亿元,增长17.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7%,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038.2亿元,增长15.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8%,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6394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565美元),增长14.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2:46.0:46.8调整为6.6:45.9:47.5,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6、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77.5亿元,增长20.9%,占GDP的比重40.2%(注3);投资率达到46.5%,上升0.8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16.0% (注4),下降0.2个百分点。 增长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分别达到843家和954个。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66.8亿元,增长27.8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3%,提高2.2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减排初见成效。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7万吨,分别下降3.5%、3.0%。 发展质量效益较快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0546元/人,增长15.1%(劳动生产率按就业人口计算)。各项税收总额281.9亿元,增长21.9%;占生产总值比重12.9%,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63.5亿元和128.4亿元,分别增长21.7%、21.0%,地域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21.2%,提高0.9个百分点(注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8.8%,提高21.0个百分点(注6);服务业实现税收127.4亿元,增长26.3%,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77.8亿元,增长40.1%。 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发展日趋协调。财政支农投入8.5亿元,增长36.4%。“1020”和“6521”工程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社会事业投资增长28.0%,其中:文化体育娱乐、科研及技术服务、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投入分别增长1.4倍、1.4倍和30.4%。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协调。(注7)中心区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701.9亿元,增长15.1%,占全市三产总量的67.6%。近郊区工业集聚特征更加突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59.9%。远郊区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63.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1.1%,占全市比重14.8%,提高0.9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压力依然较大,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工业经济有效增量仍然不足,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扭转,节能降耗形势和环境保护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弱势群体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着力解决。 二、农 村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06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其中粮食443.4千公顷,增长1.1%;蔬菜122千公顷,增长1.0 %;油料16.1千公顷,减少0.8%;棉花31.4千公顷,增长3.5%。粮、棉、油、肉、蛋、奶、菜、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科技装备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良种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一系列农业科技工程稳步推进,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30%以上,基本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2.3万千瓦,增长1.6%;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8万台、8.1万台。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29.2千公顷、309.6千公顷、220.0千公顷,分别增长1.0%、2.7%和3.5%。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0个,其中过亿元企业24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4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5个,全市45%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60%以上的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已进入畜牧产业化经营范围,全市奶类加工已达到80万吨设计能力,肉类加工形成加工180万头生猪、200万只肉羊、20万头肉牛、600万只肉鸡、3万吨熟肉制品的生产能力。全市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26个,产地88处,面积178万亩。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4.3千公顷,增长0.3%,节水灌溉面积82.7千公顷,增长6.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全年农村道路改造工程投入2.3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73.7公里,全市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已达96.8%。通客车行政村4625个,占行政村的99.5%。自来水投资2.78亿元,普及率达到76.5%,增长14个百分点;行政村通电率100%。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荒山造林3.0千公顷,退耕还林还果2.8千公顷,分别增长13.4%和15.3%;森林覆盖率达到25.4%。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4万户,增长37%。 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部免除农业税费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向“三农”实施粮食、良种、农机、农资补贴1.28亿元,比上年增加6277万元;市级财政补助各项农村教育资金1.14亿元,增长61.6%。积极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行动,参保人数达到294.0万人,比年初增加119.5万人;报销医药费6310.3万元,受益人口达到150万人。年内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6处,年末乡镇、村办敬老院达到108处。全年投资8500多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47个,有127个村、9万农民脱贫。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26万人,支付最低保障金119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