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和 “2133”工程各项目标的逐步落实,我市工业经济呈现稳步较快发展态势。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注8)完成增加值812.3亿元,增长22.4%;产品销售收入2501.6亿元,增长22.8%;利税257.6亿元,增长24.9%;利润130.0亿元,增长27.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6家,比上年末增加142家;其中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66家,增加63家。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重点监测的149种工业产品中,有101种产品增长,占67.8%,其中54种产品增幅在20%以上,占36.2%。高新技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电工仪器仪表21.8万台,增长1.9倍,自动化仪表及系统34万台(套),增长81.6%,光学仪器、汽车仪器仪表、半导体分立器件等产品,增幅均高于50%。

支柱行业和大型企业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全市366家过亿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0.1亿元,增长23.9%,占规模以上比重80.4%;实现利税208.7亿元,增长25.3%;其中利润104.6亿元,增长27.5%。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通信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等五大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4.1亿元,增长24.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7%。

建筑业增势稳定。2006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40.3亿元,增长5.7%。具有新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712家,完成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9.3%;实现利税28亿元,增长10.2%;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当年价建筑业总产值)为14.23万元/人。房屋施工面积3529.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0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40.1万平方米。

四、现代服务业

全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注9)。2006年,实现增加值448.0亿元,增长16.2%,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3.2%,提高2.5个百分点。

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提高17.1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064.2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024.6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45.8亿元,增长17.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788.4亿元,增长18.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现金支出5494.1亿元,增长18.7%。全年货币净回笼108.6亿元,增长10.5%。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10234.0亿元,增长50.7%;保险业务收入53.5亿元,增长30.1%;保险业务支出23.1亿元,增长63.5 %。

房地产业增势稳定。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6.8%。房地产开发投资160.1亿元,增长32.2%,其中完成住宅开发投资126.1亿元,增长31.1%。全市商品房销售额90.7亿元,增长10.8%。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游客1721.2万人次,增长17.6 %。其中国内游客1707.6万人次,增长17.7 %;接待入境游客13.6万人次,增长13.1%。旅游业务总收入146.4亿元,增长19.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42.2亿元,增长19.8%;旅游外汇收入5317.9万美元,增长27.9%。

会展业平稳增长。全年共举行会展95场,直接营业收入1.9亿元,增长6.3%。其中承办全煤会直接营业收入1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13.4亿元。

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综合性物流及相关产业企业发展到1876家,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增长15.0%。

软件业较快增长。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125.7亿元,增长32.0%。

五、国内贸易、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7.2亿元,增长15.2%;餐饮业零售额140.2亿元,增长21.8%。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635.7亿元,增长17.6%。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9个,成交额223.2亿元。限额以上(注10)连锁商店商品销售总额728.9亿元,增长23.7%。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8.8亿元,增长17.2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0.5亿元,增长11.5%。2006年,在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的17类生活消费品中,零售额同比上升的有16类,占统计商品的94.1%。

市场物价涨幅略有回落。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 %,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4%、居住类上涨3.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6 %,回落5.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2%,回落2.1个百分点。

六、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2006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833.1公里(含村级公路),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9251.7公里 (注11)。年末民用机动车拥有98.4万辆,增长5.9%,其中民用汽车40.2万辆,增长15.7%。全年客运量7990.8万人,增长7.6 %;货运量16199.2万吨,增长3.2%。

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49.3亿元,比上年下降4.9%。邮政邮路总长度达到57969公里,增加1263公里,邮政局所223处,增加12处。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3.8万门(含接入网设备),下降0.6%;年末全市电话用户243.9万户,下降5.8%,其中市话(含小灵通)194.0万户,下降6.0 %;农话49.9万户,下降5.1%;移动电话用户346万户,增长44.8%。互联网用户76.3万户,增长0.8%,其中宽带用户56.0万户,增长29.8%。

七、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6.8亿元,增长25.0%。其中:用于第一产业32.9亿元,增长32.2%;用于第二产业383.2亿元,增长18.6%;用于第三产业600.7亿元,增长29.1%。

重点控制领域投资得到有效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对全市新开工投资项目中的122个进行了清理。国家和省重点控制领域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冶金工业投资下降77.9%,水泥投资下降23.9%,化工投资增长3.3%。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社会事业投资137.5亿元,增长28.0%,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7亿元,增长1.4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11.5亿元,增长1.4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0.3亿元,增长30.4%。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6.2亿元,增长7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0.5亿元,增长84.5%。

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5.2%。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新建、改建公路264.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6.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89.4万平方米,程控交换机16万线/年,输电线路长度34.4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7.8万千瓦,中高等院校学生席位6.5万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1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水泥40万吨/年,乙烯2600吨/年,内燃机3.3万台/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