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极积推进“两个转变”,继续推行全方位目标管理,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认真实施“抓大放小”、银企联手,加快培植五个经济增长点,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体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物价涨幅明显回落,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为“九五”计划开了个好头。据初步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271元,增长17.1%。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低。

一、第一产业

1996年,全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工作,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产业化和农民奔小康为主旨,积极推广科学种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有所提高。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2%,上升0.2个百分点。

粮食获得丰收,总产达到267.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5.8%;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稳定提高。全年农业增加值为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林、牧、渔业发展较快。林业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8%;牧业增加值20.1亿元,增长24.7%;渔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53.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1996年末,全市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7亿瓦特,增长2.5%。大、中型拖拉机0.3万台,比上年增长5.7%;小型及手扶拖拉机3.9万台,与上年持平;排灌动力机械84.5万千瓦,增长4.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0.2万吨,增长4.7%;农村用电量12.5亿千瓦时,增长8.7%。有效灌溉面积为23.2万公顷,增长1.5%。

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非农经济增长10.3%,其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4.8%。

二、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996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9%。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完成增加值195.2亿元,增长20.2%;国有企业增长4.2%,集体企业增长40.5%,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长58.4%。

工业企业经济整体效益明显提高。1996年,我市充分发挥骨干企业集团的规模优势,带动了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的提高。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实现利税66.8亿元,增长21.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6%,上升12.4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为12.1%,与上年基本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1%,提高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6.7%,下降2.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为3.1万元,比上年增长27.6%。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1996年预算内国有工业产成品存货达12.4亿元,比上年增长4.4%;亏损企业亏损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建筑业快速发展。1996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为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县以上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为1.3万元,比上年增长4.8%。国有建筑企业单位施工竣工工程1325个,其中优良工程734个。国有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各类产业活动全面增长。199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9%。

(一)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客货运输总量增加。

航空运输发展迅速。1996年,旅客发送量达49.8万人,比上年增长37.6%;吞吐量达99万人次,增长38.7%。货物邮递发送量6786吨,增长76.8%。

邮电通讯业再上新台阶。1996年,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10.3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57.5万门,比上年末增长14.5%;电话机达57.9万部,增长35.9%,其中,市话机54万部,增长47.1%。全市BP机用户已达25万户,特快专递、函件业务量分别达1448万元和1577万元,分别增长27.8%和28.8%。

(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199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城市市场相对平稳,全年零售额171.5亿元,增长16.4%;农村市场增势令人瞩目,全年零售额54.7亿元,增长34.7%。

非国有经济贸易较为活跃,全年零售额为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市场建设有新的进展,商业、服务业网点显著增加。年末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及服务业网点达18.6万个,比上年末增加2.1万个,增长12.7%;从业人员达55.5万人,增长20.7%,其中个体业户和从业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30.7%。城乡各类市场已发展到790处,比上年增加40处。

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圆满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1996年,全年零售物价上涨6.3%,比上年涨幅回落6.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9.1%,比上年涨幅回落8.2个百分点。

(三)对外贸易和国际旅游业

对外贸易继续发展,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199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额5.1亿美元,增长12%。全市出口创汇5.4亿美元,增长19.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创汇3亿美元,增长11.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2.4亿美元,增长31.2%。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199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2%。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项目116个,金额2.4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利用外资由上年的170.4万美元,提高到205.4万美元。年末全市注册外商投资企业为1971家。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67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45万美元。

国际旅游业取得较好成绩。1996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和从事各项交流的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员共65394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来济旅游的外国人员比上年增长21.7%,港、澳、台同胞增长17.9%。国际旅游业务总收入为1.9亿元,增长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