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2008-02-29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市经济运行平稳较快,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注1)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注2)2554.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150.3亿元,与上年持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4%,拉动GDP增长0.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163.0亿元,增长16.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68%,拉动GDP增长6.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1241.0亿元,增长17.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4.92%,拉动GDP增长8.6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2171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4.7%。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70115元/人,增长16.1%(按从业人员计算)。各项税收总额352.0亿元,增长24.9%;占生产总值比重13.8%,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实现税收172.6亿元,占全部税收的49.03%,增长35.5%。全市地域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58.6亿元和157.0亿元,分别增长23.1%、22.3%,地域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29.7%,提高4.5个百分点(注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0%,提高24.18个百分点(注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64:45.85:47.51调整为5.89:45.53:48.58,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75、0.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19.1亿元,增长18.5%,占GDP的比重39.9%,提高0.9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18.5%(注5),提高2.5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注6)城市中心区服务业主导地位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842.8亿元,增长17.0%,占全市三产总量的67.6%。近郊区工业集聚特征突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2.2%。远郊区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61.1亿元,占全市一产总量的40.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5%,占全市比重12.9%。

发展方式呈现向好转变。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年末高新技术企业1011家,其中当年新增168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51.18亿元,增长36.0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38%,提高3.1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减排取得成效。2007年对部分落后产能进行了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得到有效控制,节能降耗幅度明显好于上年。重点考核的工业用能企业主要产品生产实现节能68.3万吨标准煤。在千户企业填报的19项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下降的占84.2%,在千户企业填报的55个能耗指标数据中,下降的占80.0%。全年完成重点大气污染减排项目20个,新增二氧化硫削减能力0.9万吨。其中燃煤电厂脱硫工程2个,脱硫装机容量32.6万千瓦;非电行业脱硫治理工程3个,煤改气(电)项目4个;关停小火电机组4台,装机容量14.5万千瓦;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7条,产能73万吨;拆除300立方米以下炼铁小高炉5座、炼钢小转炉2座、小电炉4座,淘汰落后炼铁能力83万吨、落后炼钢能力120万吨;关停小锻造窑炉、砖瓦窑272台。完成重点水污染减排项目10个,新增化学需氧量年削减能力0.95万吨。对市区4条河道进行截污整治,新建污水管网1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量12.2万吨/日;工业点源治理工程5个,关停小淀粉加工点80家、小化工企业6家。

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仍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还不够快,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节能降耗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工业有效增量依然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5.5亿元,按可比价与上年持平。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20.3千公顷,下降1.6%。其中粮食442千公顷,减少0.3%;蔬菜113.8千公顷,减少6.7%;油料15.9千公顷,减少1.3%;棉花31.1千公顷,减少1%。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6.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111万千瓦,下降1.2%;农用拖拉机和拖拉机田间作业配套机械拥有量分别为5.7万台、8.2万台。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为335.8千公顷、352.5千公顷、239.1千公顷,分别增长2.0%、13.9%和8.7%。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5家,其中过亿元企业27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4.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节水灌溉面积88.6千公顷,增长7.1%;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平方公里;全年农村道路改造工程投入1.33亿元,新建农村公路498.4公里,全市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已达99.1%。行政村通客车率99.7%。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9%,增长14.4个百分点;行政村通电率100%。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0546公顷,其中:荒山绿化5433公顷,退耕还果194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6.6%,提高1.2个百分点。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农村新增沼气用户达到5.29万个。各项惠农措施进一步加强。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市共计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9015.0万元,拨付农村中学公用经费2272.0万元,向农村困难家庭学生拨付补助费1201.0万元,已投入校舍维修改造经费14024.0万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行动,参保人数达到309.8万人,比年初增加15.8万人。年内改扩建乡镇卫生院30处,年末乡镇、村办敬老院达到47处。全年投资1.4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48个。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2007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注7)完成增加值930.3亿元,增长17.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71家,比上年末净增加15家;其中全年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415家,增加49家,继济钢、重汽、中石化济南分公司之后,浪潮也突破百亿大关。

经济效益保持较好增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111.2亿元,增长23.4%;利税332.3亿元,增长27.9%;利润176.6亿元,增长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