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及以上单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0.9%。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输电线路长度3公里,中、高等院校学生席位6.5万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6.1万吨/日,啤酒30.66万吨/年,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40.2万吨/年等。

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按照全市总体部署,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召开之前完成30个棚户片区的拆迁工作,槐荫区发祥巷等18个棚户片区为市确定的重点推进项目,项目总占地约2250亩,拆迁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动迁约1.85万户。截至2007年12月底,已有17个棚户片区开始动迁,总占地2010亩,动迁居民1.2万户,其他片区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八、市场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食品类上涨11.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2%、衣着类下降2.5%、居住类上涨3.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粮、油、肉、蛋、菜、果价格上涨明显。粮食上涨12.4%、油脂上涨18.0%、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0.9%,蛋类上涨14.6%,鲜菜上涨6.8%、鲜果上涨13.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扩大。2007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3.88%,涨幅比上年扩大3.64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涨幅有所回落。2007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0%,涨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2007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4.9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4%。高等教育学校39所,招生18.19万人,增长6.1%;在校生56.50万人,增长5.9%。其中:普通高校32所,在校生46.27万人,增长8.5%。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9.03万人,增长3.9%。普通中学在校生28.01万人,减少3.7%。小学在校生39.51万人,增长2.0%。年末专任教师8.10万人,下降5%,其中:普通高校2.94万人,增长8.2%;中等职业教育0.48万人,下降5.4%,普通中学2.14万人,下降1.1%,小学2.50万人,增长0.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886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施各类科研计划647项,增加137项。技贸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12.0亿元,增长31.9%。受理专利申请8969件,增加746件,增长9.1%;授权专利4119件,增加1015件,增长32.7%,发明专利申请量2004件,增长19.4%,完成科技成果400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44项,增长10%。

高新区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按科技部统计口径,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80亿元,增长17%。按在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2.7亿元,增长22.6%;工业增加值85.6亿元,增长24.2%;利税23亿元,增长31.6%;出口创汇2.4亿美元,增长50.5%。新引进项目207项,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实际利用外资6602万美元,增长56.2%。固定资产投资62.8亿元,增长28.1%;新开工项目70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1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8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73%;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5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3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43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156处,其中国家级12处。全年出版报纸11.53亿份,各类杂志0.72亿册,图书2.07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8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11.8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6万户,增长43.3%。

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300个,其中医院162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9万张,比上年增长4.7%;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增长2.5%,其中:执业医生1.58万人,增长3.1%。每千人拥有病床4.79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61人。大力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全市启动44个惠民门诊、21个惠民病房和51个惠民社区,城区建成13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济南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获金牌16枚,银牌3枚,铜牌2枚;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6枚,银牌3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40枚,银牌50枚,铜牌37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72枚,银牌58枚,铜牌53枚。组织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近百余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总人口的45%以上,培训社会指导员1338人。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2007年,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45亿元,开工建设道路520公里,河道整治48公里。城市道路养护保洁工作成效明显,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0%,城市道路保洁率达到100%。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路灯5.7万盏,增加0.7万盏。全年拆除违章建筑79.5万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0.43亿立方米、4.8万吨和1.8亿立方米,用气人口286万人;市区用气普及率达98.5%,提高0.4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4256万平方米,增长9.4%,市区供热普及率达49%,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自来水供水量3.3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营运车辆1.28万辆,增长3.2%;全年客运量6.8亿人次(不含出租车),增长11.5%。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8143辆,增加43辆。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90.77亿千瓦时,增长11.2%,其中居民生活用电30.23亿千瓦时,增长12.4%。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指标有所好转。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11天(其中优15天),占全年的85.2%,比上年增加4天,提高1.1个百分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56毫克/立方米、0.118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0.023毫克/立方米,超标0.2倍。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地下水水质良好;黄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库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小清河源头断面水质有所好转,出境断面略有下降;大明湖水质呈现轻度富氧化状态,较上年有所好转。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9.6分贝,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2分贝,达到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1类区域标准。

十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