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济南市统计局

199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取得了可喜成绩。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注1),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注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399元,增长17.9%。同时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许多实际困难,也比较集中地凸现出来。主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企业在结构调整中适应能力较弱,经营困难加大;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下岗职工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等,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农业(第一产业)

1997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一系列扶持农业的重大政策措施,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科技兴农。在遭受严重干旱、秋季粮油作物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全年农业经济仍呈增长态势。全市农业增加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夏粮喜获丰收,秋季粮油作物受灾减产。1997年,小麦总产量达125.4万吨,比上年历史最高水平增产9.9万吨;秋季作物遭受到几十年未遇的特大干旱,玉米、花生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3.9%和15.2%。蔬菜、水果产量再上新台阶,均比上年增长两成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秋季粮油减产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林业、渔业发展发展,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1997年,全市造林面积达1.6万公顷,幼林抚育5.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6%。水产品产量2.9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肉类总产量增长13%,奶类产量增长19.9%,禽蛋产量增长31.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997年年末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2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0%。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8.5万千瓦,增长4.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7.0万千瓦,增长3.0%。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7千瓦,增长5%。农用拖拉机4.3万台,增长2.4%;农用汽车0.5万辆,增长3.8%;其他新式农机具也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85.5万吨,下降0.3%。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545千克,增长0.1%。但水利基础条件不稳定,灌溉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1997年,高新农业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非农经济增长0.9%,其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84.6%。

二、工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增加值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4%,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通过加大企业改革力度,积极扶持发展壮大18个企业集团,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1亿元,增长14.7%。其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不含利息支出,下同)194.2亿元,增长13.1%。轻工业高速增长,重工业稳定发展,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4.9%,轻、重工业比例为47.9:52.1。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低速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3.7%;集体企业55.2亿元,增长23.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46亿元,增长22.8%。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3%。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情况较好。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3%,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最高,达98.4%,集体企业95.6%,其他经济类型97.7%。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有所提高。1997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3)为111.4%,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9.8%,与上年基本持平;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21.1%;成本费用利润率4.8%,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8.2%,降低2.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次,提高0.1次;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为3.5万元,增长11.7%。实现利税70.1亿元,增长16.0%。一年来,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兼并、联合、破产,调整了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亏损面降低,亏损额下降。年末亏损面14.1%,比上年末降低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5亿元,下降4.5%。分经济类型看,其他经济类型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最高,集体经济效益提高最快,国有经济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最低且提高最慢。

集团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为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18个企业集团完成工业增加值103.1亿元,实现利税48.8亿元,分别占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的53.1%和69.6%。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1997年全市建筑业共完成增加值49.0亿元,增长31.0%。五级及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5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71.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3.4%和18.0%;工程质量优良率32.3%,提高1.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9亿元,增长21.9%;亏损企业亏损额0.4亿元,下降11.0%。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高速发展。199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一)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有较大发展。1997年铁路顺利提速;公路运输主体进一步多元化竞相发展;航空运输航线增加,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均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客货运输总量增加。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888公里,比上年增长17.2%;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占93.3%。年末航线达43条,比上年增加7条。

邮电通信事业持续高速发展。1997年,全社会邮电业务总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2.4万门,增长25.9%;进入长话自动化的县(市)比重达100%;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69.2%。年末全市电话机达64.3万部,增长11.1%;其中市话机59.4万部,增长10.0%;全市电话普及率14.5%,提高3.6个百分点。全市无线寻呼用户36.9万户,增长47.6%,移动电话用户达12.7万户,增长195.3%。

(二)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