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2 济南市统计局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势良好。2006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3.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其中:出口额24.39亿美元,增长37.2%;进口额19.50亿美元,减少1.7 %。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1.40亿美元,增长71.8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6亿美元,增长2.3倍。

利用外资总量增加。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49个,合同外资8.33亿美元,减少25.7%;实际利用外资6.34亿美元,增长24.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4亿美元,增长15.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加大。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8.25亿美元,增长252.2%;完成营业额4.71亿美元,增长45.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较快发展。2006年,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3.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高等教育学校56所,招生17.9万人,增长3.9%;在校生54.93万人,增长12.8%。其中:普通高校31所,在校生42.63万人,增长12.1%。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0.44万人,减少10.0%,其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0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9.09万人,减少5.9%,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80万人。小学在校生38.73万人,增长2.2%,其中:社会力量办学0.55万人,减少18.4%。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7%。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0.17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年末高新技术企业843家,其中当年新增218家;实施各类科研计划867项,增加126项。技贸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7.2亿元,增长15.0%。受理专利申请8223件,增加1719件,增长26.4%;授权专利3104件,增加974件,增长45.7%,发明专利申请量1678件,增长41.7%,完成科技成果200项,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39项,增长77.3%。2006年,继“国家信息通讯国际创新园”落户我市后又被正式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

高新区加快发展。2006年,按科技部统计口径,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50亿元,增长16.1%。按在地统计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03.1亿元, 增长14.8%;工业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4.5%;利税19.3亿元, 与上年持平;出口创汇1.6亿美元,增长24.0%。新引进项目401项,项目总投资154.9亿元,增长6.1%;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4226.9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48.6亿元,增长51.9%,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4.1亿元,增长78.5%;新开工项目70项;新开工建筑面积192.3万平方米,新竣工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58.9%和20.6%。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9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55%;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5项, 占全市项目总数的7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47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14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物保护单位共136处,其中国家级12处。全年出版报纸11.32亿份,各类杂志0.70亿册,图书2.43亿册。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8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04.7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21万户,增长23.5%。

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285个,其中医院162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2.77万张,比上年增长12.2%;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1万人,增长2.9%,其中:执业医生1.53万人,增长4.6%。每千人拥有病床4.61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2.55人。大力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全市启动44个惠民门诊、21个惠民病房和50个惠民社区,分别是上年的2.8倍、4.2倍、2.5倍。建立了全省首家慈善医院和全省首家惠民医院。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患者减免医疗检查费用750.0万元。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城区建成1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益人口202万人。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济南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4枚;在洲际比赛中获金牌11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35枚,银牌20枚,铜牌13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178.5枚,银牌138枚,铜牌111枚。群众体育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配建498处健身设施,全市组织全民健身活动近百次,参加展示表演的群众达到30万人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2006年,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39亿元,开工建设道路480公里,河道整治218公里。城市道路养护保洁工作成效明显,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城市道路保洁率达到99%。年末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供气量分别达到0.53亿立方米、3.60万吨和1.49亿立方米,用气人口270万人;用气普及率达98%,提高1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3891万平方米,增长17.0%,供热普及率达48.0%,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自来水供水量3.21亿吨。公交事业继续迅速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营运车辆1.24万辆,增长8.8%;全年客运量6.13亿人次(不含出租车),增长3.5%。年末拥有各种类型出租汽车8100辆,增长1.5%。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71.6亿千瓦时,增长12.3%,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6.9亿千瓦时,增长6.6%。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市区三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39毫克/立方米、0.114毫克/立方米、0.02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分别下降33.9%、10.2%及1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07天(其中优12天),增加45天,占全年的84.1%,增加12.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地下水水质良好;地表饮用水体总氮超标,但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大明湖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与上年基本持平;小清河、徒骇河水质较上年有所下降。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达到国家4类标准;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9分贝,达到国家1类区域标准。

十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41万人、82.62万人、66.67万人、73.05万人和56.04万人,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5.94万人、16.50万人、1.72万人、8.03万人、1.02万人。2006年末,全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66万户、6.74万人,全年支付城镇低保金7053.50万元。全年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596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