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庆祝建国50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的契机,努力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环境明显改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进一步启动需求的任务仍很艰巨,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不容忽视。 综合经济 社会总供给: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0%,增长速度比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9%的预期目标高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1999年我市经济运行中有50年庆典等有利因素的积极影响,更受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制约,在这种形势下,总体经济运行仍保持了比较活跃和积极的态势,经济增长率稳中有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803元,比上年增长9.3%。 三次产业继续保持 “三二一” 格局,产业发展出现新变化。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38.3亿元,增长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3.9亿元,增长12.5%,比全市经济增速高2.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2%,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这是自1995年以来,第二产业增速和贡献率首次高于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第一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增加值87.5亿元,增长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 社会总需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作用下,全市投资需求增长平缓,消费、出口需求增速较快,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显不足。投资需求增势减缓。1999年全市投资在67项国庆重大工程的带动下,上半年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走势,8月份后,全市投资逐月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地方完成投资831.8亿元,增长7.7%,中央完成投资338.8亿元,下降11.5%。在全市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增长最快,全年完成投资421.5亿元,增长11.7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32.7亿元,增长0.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75.2亿元,呈下降趋势为 -17.1%。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向住宅建设倾斜,其比重达到30%,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主要通过消费品零售额指标反映的国内消费,在物价持续走低的形势下,基本延续了上年的走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13.3亿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2%。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初见成效。全年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1.6亿元,增长15.7 %,高于城镇零售额增速6.7个百分点;城镇实现零售额1121.7亿元,增长9%。从消费结构看:用类商品保持旺销,全年实现零售额742.1亿元,增长11.6%;吃类商品实现销售额374.5亿元,增长7.7%;穿类商品销售平稳,全年实现销售额155.6亿元,增长7%。 出口增速不断加快。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减弱,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的效应发挥,全市出口降幅逐月减缓,地方企业累计出口从8月份开始转降为升,增速逐月加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343.9亿美元,增长12.7%。其中出口9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9%。地方完成出口32.6亿美元,增长15.2%。从地方出口产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值30.1亿美元,增长14.2 %,占出口总值的92.3%,比上年有所下 降;初级产品增长较快,增幅达28.8 %。国有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齐头并进,分别完成出口17.5亿和14.7亿美元,增长15.0 %和16.1%。 物价: 全年物价总水平继续呈低位运行状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8%,比上年降幅有所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6%,比上年涨幅低了1.8个百分点。物价改革稳步推进,年内先后调整了书报杂志、邮政电信、民用燃料、自来水、医疗、公共交通等价格,逐步理顺商品、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 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每百元固定资产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85.4元,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34642元/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12153元/人,增长1.8%;第二产业37929元/人,增长14.3%;第三产业37318元/人,增长5.8% 地方财政收入:全年地方财政收入总计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9.1亿元,增长22.8%,实现财政收入连续五年增幅在20%以上;财政支出总计410.2亿元,增长33.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67亿元,增长30.7%。 二、行业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养殖业领先于种植业快速发展。全年养殖业产值88.9亿元,实际增长11.6%,高于种植业9.5个百分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8.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种植业结构看,在保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蔬菜、花卉、牧草等经济作物的比重加大,名、特、优、新品种大幅提高,已达170多种,原来仅在宾馆、 饭店才得一见的特菜、特禽、特果等已逐步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创汇农业迅猛发展,全年出口总值19.4 亿元,增长79.6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0.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9.2 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2 %。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为1995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规模(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9.3亿元,增长13.4%。中央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373.7亿元,增长9.3%。非国有工业率先增长,其中三资工业完成增加值231.8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23.9%。重工业发展速 度继续快于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31.8亿元,增长16%,增幅快于轻工业9.7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7.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发展注入活力。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5.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9.84%,比上年提高7.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3.5亿元,增长41.0%,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为99.6亿元,增长21.6%,亏损企业亏损额36.1亿元,比上年下降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