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2 北京市统计局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进取,奋发努力,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在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经济增长步伐继续加快。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经济增长率连续四年稳步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折合美元2700美元),比上年增长10.3%,比1995年增长61%。全面完成了“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五年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0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累计超过10000亿元,比 “八五”时期增加1.2倍(现价)。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0亿元,比上年增长4%,初步结束了长期低速徘徊的局面;第二产业935.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1434.7亿元,增长11.1%,增速减缓的局面初步扭转。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5、0.4和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5.8%、44.1%和50.1%变化为3.7%、38%和58.3%,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五年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1.2%、9.7%和11%。

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80.4%下降到2000年的 68.2%,其中国有经济比重仍然高达57.5%,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比重均在95%以上。国有、集体经济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比重从1995年的19.6%迅速上升到31.8%,年均增速高达23.3%,比国有、集体经济年均增速高17.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5年的40.2%上升到 58.4% 。

三大需求:投资与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外需不足的矛盾出现明显缓解。投资与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外需不足的矛盾出现明显缓解。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继续对启动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为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市政府近两年相继确定了67项和50项重点工程,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地方投资完成979.5亿元 ,增长17.8% 。全市在实施扩大内需的三年间累计投资达到3623.6亿元,年均增速为11.9%,投资重点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分别占投资总规模的26.9%和36.5%。“九五”期间,全社会累计投资总量达到5461.7亿元,相当于“八五”时期全市投资总量的2.3倍,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

消费需求:最终消费需求趋向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3.3亿元,比上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城市、农村消费市场同步增长,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31.1亿元,增长9.8%,农村实现212.2亿元,增长10.7%。“九五”期间消费呈现稳步发展势头,五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27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1倍,年平均增长11.8%。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领域扩大。以“吃穿用”为主的商品消费比重从九十年代初期的90%左右下降到60%左右,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到40%左右。住房“货币化”取代福利分房,激活了住宅消费市场。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70.7亿元,比上年增长53.1%;个人住宅销售额336.4亿元,占商品房销售额的71.5%,比上年增长1.6倍,反映出房地产业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出口需求: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全市海关出口总额达到1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8%;地方企业出口4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8%,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26.7和26.6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有所提高,地方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比1995年提高2.5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50%以上,主要是电子及通信产品。

市场价格:价格止跌回升,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零售价格指数为98.9%,下降的幅度大大减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2.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增长质量: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全年为40073元/人,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12178.6元/人,增长3.8%;第二产业43607元/人,增长12.2%;第三产业44077元/人,增长15.8%。

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全面增长,增幅分别为15.7%、15.7%、16.2%和22.9%。“九五”期间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182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1.5倍,年均增速达到24.3%。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脱困“三年两目标”全面实现。19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提前一个月完成改制目标,153个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制面达到80.5%。列入三年脱困目标的40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5.98%;实现利润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8.4%;亏损企业明显减少,年末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4.5%。

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5%,比1995年提高9.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6%,提高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47.7%,提高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52.9%,提高9个百分点。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极大地促进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新的创业热潮蓬勃兴起。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61家,比上年增长1倍,累计已达8224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2%(现价);上缴税费61.7亿元,增长51.2%。出口创汇19.4亿美元,增长1倍。

二、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5%,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50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到年末开工项目47个,其中12个项目基本建成。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45.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0.6%。“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382.1亿元,比“八五” 期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9.7%。地铁复八线、平安大街、京昌、京沈高速公路等一批道路工程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