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 2002年1月22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进取,奋发努力,把握机遇,以发展助申奥,以申奥促发展,继续扩大需求,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形势较为严峻,结构调整和扩大需求工作任重道远。 一、 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300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3060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1063.7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1660.9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3%、37.8%和58.9%。 经济增长稳定。全年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由上年的2.7个百分点下降为0.3个百分点。 宏观景气:宏观景气继续提升。2001年综合景气指数37,处于适度区间上部,为近几年的最高值。企业景气走势平稳,根据对全市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六大行业共628家企业的景气调查资料,2001年四季度景气指数为116.54。由于申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诸多机遇,消费者和投资商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进一步改善。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10.04,处于相对景气区间。 内外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房地产投资完成783.8亿元 ,增长50.1%,增长速度高于全市32.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6.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3%。住宅投资528.3亿元,增长41.8%。60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到年末开复工项目57个,其中14个项目基本建成。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59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0%。非国有单位投资增势强劲,非国有内资企业和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投资777.9亿元,增长46.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0.8%,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住、行”消费增长快。全年实现个人住宅销售额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商品房销售额的79.6%。汽车类零售额63.5亿元,通讯器材类零售额14.8亿元,同比增长22.7%和80.6%。假日经济为消费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放七天长假的1月、5月和10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39.3亿元、135.7亿元和138.9亿元,高于其他月份7亿元左右。 外贸出口克服世界经济不利影响仍保持一定规模。全市海关出口总额为117.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地方企业出口4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地方企业出口的59.8%,主要是电子及通信产品。 市场价格:物价走势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1%,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指数为10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为9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15.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4%,比上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原材料和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0.5%,提高0.4个百分点。 增长质量: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45445元/人,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12845元/人,增长4.1%;第二产业52400元/人,增长15.6%;第三产业48196元/人,增长12.8%。 地方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4.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增值税增长28.4%、营业税增长21.7%、企业所得税增长45.8%、个人所得税增长41.0%。 二、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达到4200公里,比上年增长3%。年内有京开高速公路等高速路、四环路等城市快速路、广安大街等城市主干路开通,为提高通行能力,全年新建和改建快速放射线、快速联络线12条、80余公里,优化渠化258处道口。 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空气污染指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18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0.7%,空气中二氧化硫比上年下降9.9%,二氧化氮与上年持平。控制扬尘,全市冲刷道路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为改善能源结构,城近郊区1902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用量达到12.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3.7%。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36万平方米,新增电采暖面积300万平方米,推广使用低硫煤700万吨。控制机动车污染,全市有43万辆车取得绿色环保标志,约占轻型车辆的50%。清洁燃料公交车增加到4000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2%;年末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1%。市区、平原地区、山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初具规模。本年绿化隔离带完成2927公顷。年末,城近郊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8.2 %。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达到1.3万辆,客运出租车营运车辆达到6.5万辆,其中近6000辆出租车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全年新辟公共电汽车线路54条,调整延长线路98条。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44亿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增长7%,其中公共电汽车运送乘客39.4亿人次,占89.5%;地铁4.6亿人次,占10.5%;出租汽车客运量6.3亿人次。 公用事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继续发展。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367.1万吨。全年自来水售水量6.8亿吨,其中生活用水5.3亿吨;全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年末天然气家庭用户达到168.9万户,占全市燃气总户数的55%。 三、主要行业 农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214.1亿元,增长9.7%。养殖业比重上升,全年养殖业产值11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为320.7万亩,调减幅度为30.7%;各类经济作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27.6%上升到35%。全年粮食产量为104.9万吨,亩产327.19公斤,提高4.9%。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幅度提高,肉类、蔬菜、牛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8%、6.9%、41.6%。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高新技术比重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0%。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现价)。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2%,比上年提高1.2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电子与信息产业增加值182.6亿元,增长17.6%,比重69.3%。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等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