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22 北京市统计局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克服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出现的新情况,紧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       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746元,比上年增长8.9%,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3355美元。

产业结构: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    5%;第二产业1114.4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1920.1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1%、35.6%和61.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5%,比1997年提高23.5个百分点。5年来,非公经济增势强劲,年均增速高达25.9%,为全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02年,非公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比5年前提高12.4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继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投资重点集中于住宅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全年完成住宅投资6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2.7%,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单位投资是带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非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063.4亿元,增长36.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8.6%,其中非国有内资企业完成投资716亿元,增长44.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9.5%。投资领域初步改变了前几年过度依赖政府支持的局面。

消费市场热点比较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44.8亿元,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 %。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交通、通信和住房等领域。全年销售商品住宅1604.4万平方米,增长42.3%(销售额813.8亿元,增长33.4%);销售各类汽车26.0万辆,增长13.7 %;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支出达到1271元,增长51.4%,增幅比上年提高24.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倾向有所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285.8元,增长15.3%,增幅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平均消费倾向为0.83,比上年提高0.055。服务性消费比重达到3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出口增幅超过上年。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我市积极推进“大通关”工作,狠抓新的出口增长点,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地方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地方企业出口总值达到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增幅提高15.8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市的主要出口商品,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3.5%和44.6%。

市场价格: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6.6%,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97.1%,分别比上年下降4.9个、2.8个和3.4个百分点。从动态看,2002年下半年以后,价格降幅趋于减缓,全年三类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半年提高  0.6个、2.3个和0.3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66.7亿元和2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和25.6%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00.0亿元和61.3亿元,增长17.6%和21.1%。地方财政支出625.5亿元, 增长21.4%。

二、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西线工程竣工通车,地铁八通线进展顺利。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区路网加密工程加快实施,德外大街、五环路二期、三期和六环路一期、京承高速路一期等陆续建成通车,二环路进行了全面改造,三环路改造正式开工。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5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7.4%。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达到440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0公里;高速公路达到463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28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74.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0.6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先导,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路为骨干、路网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网络。

危旧房改造:全年城八区完成危旧房改造投资179.3亿元,拆除房屋232.4万平方米,其中危房89.9万平方米,动迁居民近7.4万户。截止到年底,全市危旧房改造工程开复工总面积达到1160.8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454.6万平方米,竣工332.2万平方米。在危改过程中,我市十分重视古都风貌的保护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危改中的“四合院”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讨论了《关于稳步推进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房屋修缮和改建工作实施意见》,以妥善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治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从1998年开始,全市先后分8个阶段实施了数十项控制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使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02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0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5。6%,超过年初确定的55%的目标。全市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年城近郊区共有1681台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全市天然气供应量达到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5%。全年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新增电采暖面积400万平方米。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力度加强。清洁燃料公交车增加到1800辆。机动车尾气路检达标率已达90%。严格控制扬尘污染,治理裸露土地和季节性裸露农田397万平方米和130万亩。积极治理工业污染,关停5个水泥厂、20个石灰厂,四环路内12家有污染的企业搬迁或停产。

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城区建成51处集中大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绿化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完成绿化366公里,山区人工造林20万亩,五大风沙危害区完成造林4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市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5%和40.2%,比上年提高6.2个和6.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