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教育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北京教育信息网的远程教学服务已辐射到全市10个远郊区县。作为 “数字北京”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校通”工程进展顺利。年末,全市建起校园网的小学校已有400所,高校46所。重点大学学生人均每年上网300小时以上,学生上网率在90%以上。 文化:文化艺术繁荣活跃。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1.3万余场,引进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来京交流项目131批,来京的涉外演出201台、3290场次。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蓬勃发展,城乡人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年末,全市有区县文化馆20个,全市各街道和乡镇基本都建有基础文化设施(文化站),建筑总面积18.2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文化广场972个,总面积454万平方米,总投资14.6亿元。以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的基层文艺队伍日益壮大,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共有12.4万人,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文艺创作精品。全市有31部作品和270余名业余文艺骨干在“群星奖”等全国各类文艺评比和赛事中获奖。 公共图书馆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为龙头,区级图书馆为区域中心,乡街文化站图书室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6个,其中少儿图书馆5个;5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万平方米以上,平均每人拥有藏书2.8册。全市有5家社区图书馆挂牌成立,成为北京市首批社区图书馆。 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13个,电影院64个。北京地区电视节目17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位居全国前列。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年末,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4种,总印数67.4亿份,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减少2.8%;出版的期刊达到2378种,总印数8.2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1.3%;全市出版图书81782种,总印数12.6亿册,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22.6%。 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年内又有明长城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等一批展示古都风貌的工程向公众开放。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4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25处。市级财政加大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到2002年底共投入3.3亿元。全市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达到118个,除固定展出外,每年举办临展、巡展及外展200余个,参观人次达1800万人次。 卫生: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保持稳定,医院床位年均增长1.8%,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6.31张,每千人拥有医生4.64人。医院硬件设施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般医疗设备的普及率达到100%。 传染病危害程度显著下降,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以上,计划免疫相关疾病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已连续18年没有发现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接近76岁。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全市开始进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计划对596万城镇职工分布实施。2002年是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第二年,年末实际参保人数达到325万人,约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55%。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站工作已完成规划的94.6%,89.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验收。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32家大型综合医院与1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定点协作关系,形成双向转诊关系。 体育:群众体育蓬勃发展。2002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43.7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41.83%;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民健身晨、晚练活动场所近3000个。全民健身工程的配建力度加强。全年配建1200个“居家工程”,39个“标准工程”,6个“市级工程”,总面积86.1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其中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达4500万元。 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有优秀体育运动员791人。2002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比赛37个项目106项次;市级竞技系列体育比赛(奥运会项目)21个项目49项次;群众系列体育比赛28个项目120项次。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110枚,其中金牌45枚,银牌36枚。在釜山亚运会,我市共有52名运动员和17名教练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24个项目的角逐。其中有12人在7个项目的比赛中夺得20枚金牌、8枚银牌和5枚铜牌,实现了我市参加亚运会夺取金牌数的历史性突破。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总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缓慢增长。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423.2万人,比上年增加39.9万人,增长2.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6‰,比上年增加0.5个千分点;死亡率5.7‰,比上年增加0.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0.9‰,比上年增加0.1个千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20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 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市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据劳动部门统计,2002年末,全市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5%,控制在2%预定目标以内。运行5年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并轨。全市初步建立起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3.92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5%;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 10285.83元, 比上年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7.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33.8%,比上年降低 2.7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 5880 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206元,比上年增长8.6%。 居民住房: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全市住宅竣工2189.6万平方米,增长21.3%;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竣工316.4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由上年的17.62平方米上升到18.2平方米,增加0.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 3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6平方米。 附1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