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 2004-02-12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发展为总基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613元,比上年增长9.2%,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3819美元。 运行趋势:全市经济经受住了上半年“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年经济运行呈现“高开─回落─恢复─回升”的特点。 产业结构:“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1298.5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2218.2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6%、36.0%和61.4%,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3%、41.74%和57.33%。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75.3亿元和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和15.8%;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93.7亿元和57.2亿元,增长17.8%和16.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37.2亿元(含中央追加支出36.1亿元),增长17.3%。其中,科教文卫事业费175.5亿元,增长19.6%;基建、挖潜支出121.7亿元,增长15.1%。地方财政为抗击“非典”共减免各项税费和基金14.9亿元。 市场价格:价格指数有所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5%,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4.7%,分别比上年上升2个、4.9个和7.6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投资重点集中于住宅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全年完成住宅投资692.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1%,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4%。 社会投资趋于活跃,非国有单位投资成为带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412.0亿元,增长3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5%。其中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135.2亿元,增长35.2%,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2.6%。 更新改造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全面启动。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2.4亿元,比上年增长58.6%。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0.19,与上年的0.20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率为59.7%,比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 消费:消费市场热点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6.7亿元,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结构升级成为推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住房、交通和通信等领域。全年销售商品住宅1771.1万平方米,增长10.4%,实现销售额789.2亿元,增长10.1%;销售各类汽车40.8万辆,实现零售额305.2亿元,分别增长56.6%和51.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23.8元,增长8.1%。其中,服务性消费比重达到30.3%,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信方面的支出1688.1元,增长32.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4655.3元,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的领域分别为:交通通讯,增长32.2%;居住,增长29.0%;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增长16.3%;三项支出之和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3%,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全市最终消费率为53.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出口: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出口大幅增长。全市出口16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地方企业出口总值达到7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增幅提高3.8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出口额分别为48.5亿美元和34.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5%和29.8%,占全市地方企业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5.8%和46.3%。 二、城市建设与管理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初步形成。1999年至2002年,市级财政共投入资金3.5亿多元,区县乡镇自筹资金1亿多元,共新增耕地16.7万亩,基本上实现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另外,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6个(2个项目已通过国家验收),项目总规模达0.75万公顷(约11.2万亩),新增耕地0.18万公顷(约2.65万亩)。土地征用供应结构更趋合理。全年征地9.21万亩,其中耕地2.97万亩。土地征用主要用途为:住宅3.06万亩,交通用地1.88万亩,绿化用地1.72万亩,其它2.55万亩。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29.2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0.9%。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城市轻轨(13号线)全线贯通,地铁八通线通车试运营,地铁五号线、四号线、十号线年内陆续开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区路网加密工程加快实施。五环路全线贯通、三环路改造、玉泉路一期、马家堡西路、西外大街西延、万寿路南延等多个项目建成通车。22条奥运地区道路陆续开工建设,北辰东路、安立路、潮白河东、西堤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按计划开展。平蓟路、108国道(石门营至六环段)改造、110国道(延庆县路段)改线、110国道大修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约5500公里,完成新改扩道路长度11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