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开发区:开发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26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4181家,其中投产企业20281家。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37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工业总产值1989.5亿元,增长11.5%(现价);实现利润193.6亿元,增长26.0%;应缴税金182.7亿元,增长21.8%。 中关村科技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末,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299家,全年实现总收入28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增加值608.0亿元,增长17.1%(现价),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应缴税金122.2亿元,增长22.7%。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投入继续增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4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R&D经费支出252.8亿元,增长15.2%。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 科研机构和队伍稳定。年末,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近40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93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7.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2.7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2.8%。 “二四八工程”进展顺利。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孵化器数目及孵化面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孵化器达61家,孵化面积达6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82家,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年末,大学科技园达14个,其中国家级6个。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环境优化。全市共有科技中介机构近5000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家。全年技术合同登记32173项,合同成交总金额265.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20.0%和25.2%。软件产业基地、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领域产业基地取得明显进展。截止到年底,当年认定软件企业514家,登记软件产品1213个,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749家,累计登记软件产品达到4820个,全国约有70%的自主软件产品在北京开发。软件出口达1.38亿美元,增长48.2%。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模块、中科稼英硅片、摩比斯汽车变速器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清华大学研制出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深超-21C”,联想集团研制成功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产品--联想深腾1800大规模计算机系统。 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3所,比上年增加11所。46所普通高校和11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5.7万人,增长17%。在校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2万,增长23.2%。外国留学生达到1.7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招生人数为14.2万人,创历史新高。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200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8.3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7%。 基础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100%,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普通高中实际招生9.5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以上。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全市完成8个骨干特色中等专业学校的评估,完成7个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学校的论证工作,全面启动了10所现代化标志学校的建设,新评出5所国家级、3所省部级重点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6.3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8.4万人。 教育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作为 “数字北京”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校通”工程进展顺利。全市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网络教育条件,完成了123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和205个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工作,建成557个中小学校园网。市属市管高校校园网信息点数达到了7.6万个,联网计算机台数达到了5.9万台。“非典”时期,陆续开辟了“空中课堂”和“教育在线”等教育形式,信息化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影视、图书出版事业欣欣向荣。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0个,其中电影院56个。放映场次10.3万场,观众人次达到609.4万人,票款收入1亿元。北京电视台电视节目19套,数字电视频道已经在北京试播,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7.9%。出版发行业经过改组改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8种,出版的期刊达到2375种,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出版图书88687种,增长8.4%。共有26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在国家各类大奖的评选中获奖。 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成果显著。“3.3亿文物抢险工程”继续实施,几年来累计对98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进行了抢修修缮,带动社会各方面配套资金30亿元。“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规划正式启动,投入专项资金1.2亿元。2003年共有14片56万平方米的危改项目重新划入文化保护区。皇城墙遗址和专供皇宫御用的“雪池冰窑”等共30多处文物被列入保护名单。十三陵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年末,全市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达到123个,博物馆馆藏文物226余万件,固定展览200多项,临时推出展览400多项,参观人次达2500万人次。 卫生: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为15.6/10万,婴儿死亡率为5.89‰,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62岁,均已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全市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以上。 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有卫生机构4998个,床位7.5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6.46张。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4.2人。医院硬件设施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般医疗设备的普及率达到100%。 公共防疫、医疗急救应急机制初步形成。“非典”疫情发生后,迅速果断推进定点医院和应急救治体系建设,为卫生体系的完善打下坚实基础。生物和微生物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59个爱滋病实验室和262个肠道传染病监测点,传染病危害程度显著下降。 农村卫生保健全面推进。10个远郊区县全面实行了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17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完成农村改水项目共计111个,受益人口达到27万人。11个区县101个乡镇438个村参与了农村改厕工作。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