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年末,全市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47家,比上年增加22家;在孵企业及项目1110家,比上年增加470家;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全年北京地区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 教育:坚持三个面向,加速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为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普通高等院校调整为61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1.6万人,比上年增长17%;在校学生34万人,增长20.4%。全年招收研究生3.2万人,增长20.7%;毕业研究生1.5万人,增长15.1%。 区域性联合办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有高中学校289所,比上年减少13所,在校学生19.4万人,比上年增加8.5%;初中学校502所,比上年增加44所,在校学生52.6万人,增长2.6%。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调整时期。中等专业学校67所,比上年减少了41所,在校学生为11.8万人,减少1.4%。技工学校 68 所,比上年减少51所,在校学生人数为5.6万人,比上年减少31.7%。 成人教育发展良好。成人高校调整为41所。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13万人,比上年增长25.3%;在校学生31.5万人,增长20.9%。 文化: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3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 文化艺术繁荣活跃。2001年全市各主要剧场文艺演出1万余场,其中涉外演出3000多场。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作品,其中有《宰相刘罗锅(第二本)》、《想变蜜蜂的孩子》等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北京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音乐盛事。年内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一批重大演出。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78个;公共图书馆26个;档案馆20个;各类行业博物馆、家庭博物馆开始兴起,博物馆已达110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50部。 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七个系列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到189小时。北京电视台与北京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后,资源得到合理调整,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达到857小时。光缆传输网络扩大,已拥有用户177.7万户,全市46%的居民可以收看到4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年末,北京地区出版的报纸达到240种,平均期印数3343万份,分别比上年减少3%和5%;出版的杂志达到2352种,平均期印数5909万册,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减少3.4%;全市出版图书55130种,总印数91006万册(张),分别比上年增长0.6%和减少19.7%。 文物保护: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古都风貌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2001年市级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1472万元,比上年增长52%。区县自筹配套资金6亿元。目前有皇城根遗址公园等15项工程完工,在施项目达44项。国务院2001年7月批准公布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北京的潭柘寺、孚王府、景山、白云观、司马台长城等18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年末,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地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 卫生: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969个,床位7.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1.6万人。与上年相比,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07个,床位增加0.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25人。全市已认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889家、定点药店64家。全市常住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301/10万,比上年下降2.24%;新生儿死亡率已降至3.7‰。 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568.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43.7%,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工程总计1294个,2001年新增1130个,全民健身晨晚练活动场所近3000个。大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到96.26%以上。年内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名校赛艇对抗赛。 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年末,全市有专业体育运动员910人,比上年增加76人。全市举办国际、国内体育竞赛62项次,市级竞技系列(奥运会项目)35项次,群体系列138项次。全市参加国际、国内比赛的运动员1917人次,获得奖牌119.5枚,其中金牌45枚,银牌36枚。第九届全运会上,北京代表团有531名参加比赛,夺得奖牌72.5枚,荣获奖牌第四和团体总分第五名。 年内成功举办第21届大学生运动会。来自一百六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七千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本次大赛。本次大赛参赛国家和地区以及参赛人数均创下了大运会的历史纪录,本届大运会是规模最大的一届世界大学生体育盛会。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全市人口总量低速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年末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共有1383.3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增长1.4%。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1‰,人口死亡率为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与上年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1个千分点。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1120.5万人。 就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20 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72.4万人、203万人和344.6万人。全市职工人数397万人,比上年下降0.2%。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8%,处于调控指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69.49%,下岗职工再就业率75.91%。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统人数净增20.7万人,彻底扭转了缴费人数负增长的局面;全市参统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全市已有216.6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了大额医疗互补制度,原大病统筹范围的企业和职工基本实现了新老制度的转换,并加快了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步伐,覆盖范围达到147.6万人。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640 元,比上年增长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78元,比上年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923元, 比上年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2%,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9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872元,比上年增长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