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市共有12项应用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进行了试产,2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正在建设。继续大力开展“农民增收科普工程”,组织“科技大蓬车”下乡服务。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1083万元,增长7.9%。全年申请专利119件,增长43.4%;授权专利55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项目44项,增长23%;成交金额5898万元,增长0.8%。 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2家,全年监督抽查5种产品。全市现有产品质量认证机构11个,对11户企业实施了产品认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03万台件。 长治学院成立。全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5608人,在校学生1.9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9万人,在校学生3.1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6万人,在校学生6.29万人,毕业学生1.4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87万人,在校学生17.85万人,毕业学生5.8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11万人,在校学生31.04万人,毕业学生5.7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61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9.86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个,全年演出5102场次;文化馆(站)14处,全年组织演出386场,举办展览189次;公共图书馆13处,藏书88.5万册;档案馆1座,开放各类档案4600卷;博物馆14座。年末全市共有文体娱乐场所837处,其中网吧192个。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9%和94.8%,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1.81万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260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17处,妇幼保健机构14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699人、注册护士328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0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9990张。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成立市级疾控中心,全市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增加到21处,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57人。卫生监督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52个,床位2545张,卫生技术人员241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创全国纪录1项,获得全国冠军21个,全省冠军54个。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市60%的社区配备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全年全市共销售中国体育彩票57万元。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改善。2004在央视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喜获“中国魅力城市”殊荣。全年城市维护费用支出4.71万元,比上年增长1.9倍,创历史最高。 市区平均每天供水能力41.28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5升,全年供水总量8496万吨。市区使用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的总户数达到7.18万户,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1021吨,煤气供气总量2611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6万立方米。市区热水供热总量由上年的9万百万千焦增加到418万百万千焦,集中供热面积由上年的26万平方米增加到60万平方米。年末市区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313辆,出租汽车1800辆。 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283公里,实有道路面积325万平方米,拥有路灯3.11万盏。市区下水道总长度211公里,污水年处理量由上年的700万吨增加到3073万吨,生活垃圾年处理量23万吨。全年市区植树111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7平方米。市区现有公园、动物园7座个,总面积49公顷。 全年全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污染源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1.34亿元。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总面积3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的188天。 继续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0.6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67千公顷;全民义务植树832.2万株。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39.84千公顷,当年新封1.6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2.07千公顷。太行山绿化造林4.07千公顷;平原绿化造林20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3.39千公顷,增长8%。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总面积650公顷,其中壶关县101公顷生态示范区已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武乡、沁源、沁县三个示范区正在试点。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21.66万人,人口密度达到人231人/平方公里。出生率11.74‰,下降0.15个千分点;死亡率6.34‰,下降0.3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比上年提高0.69个千分点。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4.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性别比(女=100)为104.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36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36万元,增长23.8%,月均工资突破千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63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增收377元,增速提高4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4.97万人,比上年减少4800人;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12.99万人,低收入人口21.98万人。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205人。其中参保职工18.22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6.0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21.02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3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1347人次,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200人次。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提高城镇低保补贴标准,全市5.12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近8万名农村特困群众得到了救济。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82所,床位1330张,收养863人。城镇建立各种服务设施244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0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97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7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35万元。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长治统计年鉴-2004》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GDP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电信业务总量为长治网通、长治移动、长治联通、北方电信、长治铁通5家公司汇总数据,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