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巩固了“十五”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国增长速度0.8和3.6个百分点,增速创下了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67.7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3.2%、57.3%、3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77元,比上年增长11.3%,按年末汇率折算基本达到800美元,全市居民生活水平整体跨入小康。 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全市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2%、24.5%和4.3%。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增收4.42亿元。全市财政收入亿元县的数量由3个增加到6个,城区、郊区、黎城跨入亿元县行列,潞城市改写了我市无2亿元县的历史。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2.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3.9∶54.0∶32.1调整为12.7∶54.4∶32.9。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乡镇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全部实现民营化,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2.9%,年末形成23个民营经济园区,私营个体企业年末达到2.65万户。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2.8%,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0.8%。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0.8%,其中粮食下降3.0%、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4%、蛋类上升2.6%、水产品下降0.9%、鲜菜下降1.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3%;衣着类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2%;交通和通讯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3.0%;居住类上涨3.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9%,生活资料价格下降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9%,土地交易价格与上年持平,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5.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5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在岗职工29.69万人,比上年减少5321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1.3万人,增加2.07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使5487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74万人,比上年增长54.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缓慢;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仍不够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市场经济秩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得到继续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粮食、油料、棉花播种面积减少,蔬菜、药材播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78万公顷,减少0.75万公顷,其中薯类种植面积增加9.8%;蔬菜种植面积3.65万公顷,增加12.7%;药材播种面积2.35千公顷,增加69.1%;油料种植面积减少7.3%。 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产品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4.47亿公斤,比上年增产4.8%;蔬菜总产量14.59亿公斤,增加12.1%;油料产量2.53万吨,增长2.3%;药材产量9562吨,增长81.6%;水果产量4.48万吨,下降9.1%;蚕茧产量1105吨,下降1.7%。 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全市启动订单农业基地67万亩,建成高科技、高效益农业示范区86个、绿色产品示范区40个;国家认定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达111项,占全省认证总数的67%,绿色产品项目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发展各种专业园场(厂)近15万个,形成1439个特色养殖小区;培育了屯玉、檀山皇、世龙、五和、鸣源奶业、大红袍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全面启动了“万头肉驴产业扶贫工程”,以粮食、畜牧、林果、蔬菜、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继续得到加强。 林业、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造林5.52万公顷,增长1.3倍,其中经济林1.2万公顷,增长80.6%;主要林产品中,核桃增长16.1%,花椒增长2倍。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8.59万吨,其中猪牛羊肉7.96万吨,分别增长9.2%和9%;禽蛋总产量3.6万吨,增长17.7%;牛奶产量1.24万吨,增长1.2倍。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已具雏形。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未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19.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5.03万公顷,新增5千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6万公顷,当年新增治理面积2.09万公顷;改良盐碱耕地面积1.5千公顷。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5.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6%;乡镇及以下发电能力增长0.7%,全年农村用电量4.3亿千瓦时,增长16.4%;化肥施用折纯量9.68万吨,比上年提高6.4%。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全市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4.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3.7%;非农经济收入比上年增长8.9%。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生产效益提高,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增长34.2%;入库税金4.85亿元,增长2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增加值55.7亿元,增长18.1%。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总产值8.7亿元,增长17.3%;重工业总产值136.2亿元,增长21.5%。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增长28.6%;大中型企业总产值88.3亿元,增长17.1%。中央企业生产大幅回升,地方企业活力增强。全年中央企业总产值23.7亿元,增长24.4%。地方企业总产值120.1亿元,增长20.6%,其中省属企业总产值58.3亿元,增长13.9%;市营企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21.7%;县营企业总产值22.7亿元,增长19.1%;县营以下总产值26.7亿元,增长34.9%。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股份制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104.2亿元,增长18%;集体企业总产值增长19.4%,股份制企业总产值增长19%,其它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