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13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9种,下降的有4种。与上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17.8%,洗精煤增长7.6%,机制焦炭增长7.8%,发电量增长15.4%,生铁增长32.9%,钢增长21%,钢材增长21.3%,化肥增长2.6%,水泥增长9.0%,洗衣机下降27.1%。 产销衔接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累计完成141.9亿元;增长19.8%。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0.5亿千瓦时,增长16%,其中工业用电量44.8千瓦时,增长17%。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大幅度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实现利税17.41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实现利润3.94亿元,增长88%;亏损企业由上年56户减为44户,亏损面比年初下降21.4%;亏损企业亏损额2.46亿元,减亏幅度1.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3.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据市企调队调查,全年四个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比全省景气指数高出10-30点的高位上平稳运行。 工业出口产品和新产品继续增加,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65.1%;开发研制新产品产值4.62亿元,同比增长30.2%。 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2002年,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潜力产品为切入点,着眼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工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并初见成效。至年末,全市年初确定的48个标志性调产项目和39个具有战略带动性的工业产品中已有24个项目先继竣工或部分投产,累计完成投资25.3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利税5.3亿元。煤、焦、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生产和转化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积极开发壮大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潜力产品,生物制药、健身器械、汽车配件等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清开灵、正柴胡饮、健身器、轿车转向助力泵等一批名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康宝、太行、澳瑞特等到一批优势轻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年关闭污染重,生产能力差的“五小企业”和无证矿点451家。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8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6%,其中峻工产值11.2亿元,增长1.1倍;实现利润3922万元,比上年增长4倍;年末职工平均人数2.98万人,增长77.2%;全员劳动生产率4.4万元/人,增长19.3%。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796个,增长44.5%;其中实行投资承包的536个,增长6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1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9万平方米,减少55万平方米。年末亏损企业11家,比年初减少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8.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7.44亿元,下降9%;集体和其他经济投资37.58亿元,增长81.7%;个体经济投资3.14亿元,下降18.3%。其他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16.81亿元、4.75亿元,增长102.9%和1.5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32亿元、增长15.9%;更新改造投资15.53亿元,增长22.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273万元,增长1.1倍;第二产业投资32.36亿元,增长37.5%;第三产业投资23.46亿元,增长30%。全市投资重点仍趋向能源基础设施、交通邮电、电力等行业,其中采掘业投资6.93亿元,增长69.6%;制造业投资18.37亿元,增长39.8%;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4.67亿元,增长8.9%。 全年全市施工项目689个,当年新开工项目549项,建成投产项目496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51.6亿元。年末城乡电网、村村通水泥(油)路、长邯高速公路、辛安泉引水二期工程、市污水处理厂、武墨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开元广场等进展顺利,长晋高速公路、长子赵庄矿井、漳电三期、王曲电厂等大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较好。 全市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59万吨,洗精煤65万吨,焦炭44万吨,铁矿石20万吨,方坯连铸100万吨,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161公里,火力发电2.5万千瓦,自来水供水能力9万吨/日,液体药1500万瓶,注射液50万支。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比较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提升4.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4.65亿元,增长10.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2.48亿元,增长1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55亿元,增长12.4%;餐饮业零售额3.62亿元,增长19.3%;其它行业零售额11.96亿元,增长9.8%。住房、通信等消费热点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旅游、文化消费也增长较快。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快速增长。全市63家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28.6亿元,增长30.4%,其中批发业22.3亿元,增长37.7%;零售业6.3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6335万元,增长1.5倍,其中批发业7251万元,增长1.9倍。 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年内新增拥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9家。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6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1855万美元,增长4.6%,在一般贸易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40万美元,增长27.2%;进口总额2817万美元,增长4.7倍。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0万美元,增长25%。 对外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势头。兴建了欧亚工业园和德式工业园。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7961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公路货运量5824万吨,增长2.7%;长治北火车站统计铁路货运量1697万吨,比上年下降1.2%;公路货运周转量38.2亿吨公里,增长5.9%。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428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其中公路客运量3408万人,增长18.6%;公路客运周转量18.1亿人公里。全年全市新建和改造公路4090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64公里,完成村村通公(油)路3138公里;年末境内铁路里程达到70.4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