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治市统计局 2005年3月10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围绕“创环境、调结构、全面建小康”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新百强”战略,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传统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增长引擎动力强劲;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经济建设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加大安全生产的检查整治力度,经济社会协调进步。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8.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加快0.2个百分点,刷新了1996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最高纪录。高于全国增长速度5.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人均GDP9928元(按1:8.2765汇率折算为120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可比增长14.4%。 经济结构有所突破。第一产业增加值29.8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9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87.07亿元,增长14.7%。与上年相比,一产增长加快,二产增长减缓,三产增长快速回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首次下降到10%以下,全市工业化趋势继续得到加强。 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财政总收入5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增收14.4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05亿元,增长29.6%,增收3.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4.75亿元,增长25.8%,增支7.12亿元,各项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年末企业景气指数为134.6点,同比提高5.6点,高于全省4.5点;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7.8点,同比提高8.9点,高于全省5.3点。 县域经济实力提升较快。2004年13个县市区生产总值225.38亿元,同比增长14.8%。县区财政总收入49.77亿元,增长39.6%,12个县区财政总收入超过亿元;继潞城、襄垣、郊区之后,长治县也成为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县。在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评价中,我市沁源、壶关、长治、潞城、武乡、屯留六县市榜上有名,其中沁源以C级竞争力名列山西省22家入选县市榜首。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7%。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9.1%,服务价格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2%。 通过设立再就业基金,购买公益性岗位,全市7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52.52万人,比上年增加1.82万人。城镇从业人员达到46.24万人,增加1.12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在岗职工30.98万人,增加1.0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6.28万人,增加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全力打造“平安长治”,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比上年下降3.0%,交通事故发生数减少15.1%,火灾事故发生数下降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集群化水平和配套能力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0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2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4.71千公顷,减少16.31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18.32千公顷,增加17.03千公顷。全市油料种植面积5.54千公顷,减少3.82千公顷;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24.63千公顷,减少11.18千公顷。粮经比例由上年的82.3:17.7变化为87.4:12.6。 主要农作物增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全市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之气候条件有利,粮食总产量突破150万吨,刷新历史纪录,增产11.8%;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加41.3%,产量达到119.57万吨,增产40.1%。粮食的增产对经济和社会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畜牧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禽蛋、牛奶产量分别为9.55万吨、4.5万吨和2万吨,分别增长4.3%、9.7%和25.7%。年末大牲畜存栏35.42万头,比上年增长0.4%;其中,牛存栏28.12万头,比上年增长5.1%,良种及改良种乳牛增加到1.01万头。猪存栏71.39万头,增长1.0%。羊存栏107.12万只,下降3.8%。牧业总产值增长7.5%,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8%,比上年继续提高2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4.8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22.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当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1千公顷,增长6%。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1.5万人,增长16%。通电、通汽车、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9.97%、99.8%、99.2%、94.6%和67.5%,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30.68千瓦,增长5.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89万吨,增长1.5%;地膜覆盖面积34.18千公顷,增长8.2%。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非农经济从业人员40.99万人,比上年增加0.87万人。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28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非农经济收入226.45亿元,增长20.9%。乡镇企业实现双突破,增加值118.66亿元,增长59.3%;入库税金13.87亿元,增长66.3%。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74.15亿元,增长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同)完成增加值129.35亿元,增长19.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44.72亿元,增长44.5%,增幅提高9.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11亿元,增长19.7%;集体企业完成9.28亿元,增长36.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0.58亿元,增长38.6%;股份制企业完成81.98亿元,增长16.9%;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0.35亿元,增长12.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06亿元,增长36.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339.73亿元,增长53.3%;实现利税53.87亿元,增长42.2%;实现利润27.45亿元,增长59%,亏损企业亏损额2.27亿元,下降9%。年末,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7.28%,比上年提升6.03点。总资产贡献率13.08%,提高0.8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98%;提高0.67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7819元/人,增加5561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