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阳泉市统计局 2003年2月24日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的要求,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全面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狠抓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突出改善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财政、科教、行政审批等项改革,使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创199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巩固和发展“十五”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据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9.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幅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6.1;第二产业增加值63.50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42.52亿元,增长10.3%。200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89:58.17:38.94。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730元(折1055.6美元),比上年增加668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市14个计划年内投产的重点调产项目有8个按期投产;有10个计划年内开工的在建项目有2个提前投产,有5个完成了年度目标要求。投产和部分投产的28个重点调产项目,当年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所有制结构调整也明显加快,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6户,民营经济上缴税金预计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0.7%。这标志着我市结构调整在一年起步、两年入轨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农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调整,畜牧业、林果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盂县东梁乡兴东牧业有限公司的1万头架子牛养殖基地扩建项目、阳泉四方牧业有限公司的2000头奶牛基地扩建项目、盂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5万只绿壳蛋柴乌鸡项目等调产项目都在年内部分建成并试产。市场推动下的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在调整中不断得到发展。全市年初确定的工业调产项目中,有8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有9个项目部分建成并投入试产。全市结构调整的标志性项目——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6万吨电解铝改扩建项目、阳泉市奥威型煤有限公司的30万吨无烟型煤新建项目、山西晋达碳素有限公司的6.5万吨预焙阳极生产线扩建项目以及阳泉狮头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的25万吨特种水泥生产线扩建项目和阳泉林里粉末治金有限公司扩建4.5万吨高性能还原铁粉项目等一批调产项目将成为呈市工业发展的新型支柱。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中国联通阳泉分公司的12个,GSM基站建设容量为3万门的CDMA移动通信网新建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一大批新型服务业不断兴起,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经过调整我市的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 劳动就业工作为度加大。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51.9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劳资口径)20职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1.11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全年累计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万岗职工有20416人,通过各种途径使3583人实现了再就业。2002年市营以下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37.1%。年末城镇登超失也人员31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活力仍显不足,制约因素依然较多;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压力较大;投资和消费拓展力度不大;有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生产实现大幅增长。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63万吨,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夏粮产量0.31万吨,下降6.0%;秋粮产量19.31万吨,增长38.3%。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13.76万吨,增长23.0%;油料产量0.32万吨,下降5.9%;水果产量1.13万吨,增长17.1%。药材播种面积139公顷,下降56.2%。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36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0.79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12万公顷;零星植树591.04万株。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0816万吨,比上年增长1O.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998吨,增长10.6%;牛奶产量5159万吨,增长65.9%;禽蛋产量6712万吨,增长13.6%。年末大睦省存栏2.67万头,猪存栏9.48万头;羊存栏23.49方只。 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渔业总产值1071万元,比上年增长12.7%。水产品产量1010吨,比上年增长12.2%。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内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3干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7干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0,92万吨,增长95%;农村用电量们8亿千瓦时,下降1.4%。 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据市农业局统计,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85.83亿元,比上年下降2.2%;乡镇企业增加值38.83亿元,下降13.2%。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扎实推进。到2002年底,全市已有2个乡镇、199个村、23.13万农业人口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分别占到总数的氏2%、20,7%和33.8%,基本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23”阶段建设目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95亿元,增长12.3%;集体企业5.48亿元,增长3.3%;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17.8%和11.8%。分行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1.16亿元,比上年下降6.7沁重工业完成42.46亿元,增长11.2%。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分隶属关系看,省营及省营以上企业完成52.96亿元,增长16.3%;市营及市营以下企业完成46.94亿元,增长10.0%。按经济类型分组,全市国有工业完成65.64亿元,增长15.0%;集体工业完成15.79亿元,增长3.7%。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2.87亿元,下降7.5%;重工业完成97.03亿元,增长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