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四增”为目标,以创优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为动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结构调整基本落实入轨,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国增长速度1.2和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1.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54个潜力产品项目中,10个项目入选省“1131”规划。至年底,有44个项目全面启动,13个已经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各县市区新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调产项目78个,17项建成投产,38项开工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正在形成,农产品供应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加强。培育壮大了常平、潞宝、王桥、长信、蟠龙等五个工业小区,促进了资产整合,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关闭“五小”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非国有投资比重达到40.5%,比上年提升14.8个百分点。 企业改制取得新的进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年末,个体私营经济达到27.2万户,比上年增长8.4%,上缴税金5.8亿元,增长15%。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全市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5%,商贸企业改制面达74.7%,乡镇企业改制面达到99.8%。康宝集团、太行药业等20户骨干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等6户企业的职工身份置换取得明显成效。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其中食品(粮食下降2.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3%,蛋上涨3.3%,鲜菜下降0.4%)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下降2.4%和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8%、1.4%和0.6%,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4%、0.1%、4.9%,其中房租价格上涨46.7%,托幼费价格上涨9.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4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9.7万人,增加1.3万人。年末国有企业离岗职工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8万人,有1.5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多种途径使1.33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用电需求大幅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7%。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0.6%,交通通讯用电增长24.3%,商业饮食用电增长18.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压力增大,对外贸易规模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市场经济秩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四大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继续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绿色有机经济区建设长足发展。年末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场(厂)153个,建成709个特色农业专业村,全年被国家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到92个。重点扶持了20户龙头企业,建设了8大产地批发市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0.93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增加7.7%,油料种植面积减少5.2%,蔬菜种植面积增加5.9%。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为建国以来第三个丰收年。全年粮食产量13.81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32亿公斤,增长20.2%,其中夏粮产量2.2亿公斤,增长65.1%,秋粮产量11.6亿公斤,增长14.3%。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47万吨,比上年增长4.6%;水果产量4.93万吨,下降1.3%。 畜牧业及林业水利建设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7.86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3.06万吨,增长9.7%;牛奶产量增长33.1%。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9万公顷,营造经济林面积0.66万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 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实现营业收入127.24亿元,增长23.5%;实现增加值34.91亿元,增长22.3%;入库税金3.79亿元,增长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实现增加值45.94亿元,增长8.95%;销售产值累计完成111.95亿元;增长12.6%。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8.24亿元,下降1.5%;重工业总产值105.84亿元,增长11.9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2%。 地方工业企业活力明显增强,股份制及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生产速度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地方企业总产值89.34亿元,增长14.2%;中央企业总产值20.29亿元,下降11.2%。大中型企业总产值74.15亿元,增长5%。省属企业总产值46.65亿元,增长17.4%;市营企业总产值11.13亿元,增长10.1%;县营企业总产值16.48亿元,增长15.9%;县营以下总产值15.07亿元,增长8.7%。全年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14.9%,其它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43.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88.86亿元,增长9.6%。 传统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原煤产量增长20.4%,洗精煤增长13.7%,机制焦炭增长4.7%,发电量增长4.1%,生铁增长18.4%,钢增长17.8%,钢材增长16.4%,化肥增长2.1%,水泥增长21.5%,洗衣机增长39.5%。全年关闭污染重,生产能力差的“五小企业”258户,691个无证矿点被依法关闭。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8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利润1.95亿元,增长19.5%;企业应收帐款下降14.4%,产成品库存下降2.5%,亏损企业由上年105户减为55户,减亏幅度达47.6%,亏损面比年初下降14.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2.2,比上年提高3.4点。其中市县营企业实现利税2.32亿元,比上年增长55.7%,其中实现利润0.21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0.48亿元,下降30%,亏损企业比年初减少2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