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阳泉市统计局

阳泉市统计局

2002年3月8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一届六次会议的要求,全面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各种困难,全市经济基本扭转了低速运行的局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0.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8.34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9.52亿元,增长8.8%。

结构调整进展良好。农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调整,林果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较快。市场推动下的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在调整中不断得到发展。以特种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磁性材料为主的一批特新材料企业正在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煤炭、电力、化工等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2001年全市确定的41个重点调产项目已有27个投产或部分投产。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上缴税金在税收中所占比重达到10.7%。经过调整,使我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52.2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劳资口径)21.6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0.56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累计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有28907人,通过各种途径使9167人实现了再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3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9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还不很理想;经济增长的活力仍显不足,制约因素依然较多;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压力较大;投资需求拓展力度不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4.30万吨,比上年增长8.5%。其中,夏粮产量0.30万吨,下降6.5%;秋粮产量14.00万吨,增长8.9%。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11.19万吨,增长13.3%;油料产量0.3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产量0.96万吨,增长2.6%。药材播种面积与上年持平。

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0.65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0.34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0.19万公顷;零星植树530.10万株。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0.99万吨,比上年下降3.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0.90万吨,下降5.3%:牛奶产量0.40万吨,增长54.6%;禽蛋产量0.59万吨,下降6.4%。年末大牲畜存栏2.67万头,猪存栏9.68万头,羊存栏19.46万只。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渔业总产值949万元,比上年增长2.5%。水产品产量900吨,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内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O.1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40千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0.84万吨,增长5.0%;农村用电量6.28亿千瓦时,增长4.8%。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据市农业局统计,2001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92.1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9%;乡镇企业增加值44.77亿元,增长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筒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3.8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6,90亿元,增长8.1%;集体企业5.37亿元,增长14.1%;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8.5%和15.4%。分行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0.90亿元,比上年下降0.2%;重工业完成32.96亿元,增长9.3%。

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分隶属关系看,省营及省营以上企业完成40.95亿元,增长6.4%;市营及市营以下企业完成42.08亿元,增长11.9%。按经济类型分组,全市国有工业完成57.27亿元,增长5.8%;集体工业完成16.85亿元,增长15.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2.85亿元,下降0.3%;重工业完成80.18亿元,增长10.5%。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产品销售率达到98.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不够平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1种比上年增长,占52.5%。其中增幅较高的有:发电量增长12.2%;烧碱增长26.4%;氧化铁增长36.3%;生铁增长169.0%;粉末冶金增长32.3%;碳素材料增长25.5%;原煤增长6.3%。降幅较大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硫铁矿下降53.3%;黄磷下降88.9%;化肥下降59.0%;合成洗涤剂下降43.8%;电石下降3.5%。

工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实现利税9.29亿元,增长36.0%;实现利润1.99亿元,比上年增加1.55亿元;亏损企业82个,亏损面为41.8%,亏损企业亏损额1.14亿元,降低38.0%;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净额明显减少。

建筑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8亿元,施工工程个数1314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个数240个,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87.35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42.4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6.67亿元,下降9.3%;集体经济完成投资4.44亿元,增长1.2倍;城乡居民个人投资0.77亿元,增长2.7%。分项目看,基本建设投资下降34.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64.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40%,其他投资增长1.2倍。

全市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钻铁硼300吨/年,变电设备能力11万千伏安,集中供热管网5.3公里,建成二级公路2.4公里,高强瓷套1000吨,甜蜜素2000吨,氨基磺酸13000吨,局用交换机容量10万门,学生席位200个,建筑面积28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