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长治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度内普通高校招生3305人,比上年增长22%;在校生8983人,比上年增长37.8%。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普通中学在校生20.25万人,比上年增长3.3%;职业中学在校生9799人,下降3.9%;小学生在校生30.15万人,比上年下降2.1%。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9.48万人;年内组建了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全年各类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22.1万人;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开始实施。全年改造中小学危房837所,总面积37万平方米。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4个。全市有9个县市区成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其中沁源县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县。市级广播电台1座,12个县市区自办了广播节目。市级电视台1座,市区内可接收六套自办电视节目。县区拥有12家电视台及企业有线电视台。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1.9%,电视人口覆盖率93.47%。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51万户。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站12个,气象台12个,121电话天气预报自动查询台12个。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3个,床位10132张,其中医院及卫生院床位9736张。卫生技术人员11930人,其中医生5740人,护师、士3343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520人,妇幼保健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385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达到3094个,占总村数的88.2%,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8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1年我市籍选手和运动员共夺世锦赛及国际赛事冠军5个,亚军1个。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资格赛中夺得36枚金牌,50枚银牌,55枚铜牌。17名长治籍运动员在九运会的8个项目上进入决赛,并取得2枚金牌,1枚银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对20多个单位、3000多人进行了国民体质监测;成功启动了“五个十万人”群体健身活动。全年举办各种体育赛事35次,参加比赛1.5万余人,产生等级运动员184名。年末全市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8个,老年体育人口超过9万人。

九、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

环保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环境保护机构43个,其中县级以上环境监测站14个。拥有环境保护工作人员599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222名。治理环境污染的“一控双达标”任务如期实现。市区“三河一渠”综合治理工程部分河段去污见清,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全市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73个,总投资13861万元。全市列入达标考核699家工业企业中,治理达标和去污关停697家,达标率99.7%。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2.6%,工业废气烟尘排放达标率4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4.1%。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建设山水园林文化型大城市的目标,组织实施了市区绿化“黄土不见天”工程和拆墙透绿工程,全年绿化城市道路6条,建成绿地游园15处,全民义务植树73万株,拆除临街围墙2400米、临时建筑2890多间。年末市区人均绿地面积3.6平方米,比上年人均增加1平方米,绿地率为16.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加速旧城改造,全年新建及改造道路7条,达7300余米;拆迁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城镇公共交通、水电气供给、购物休闲和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316.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06万人,占28.5%;乡村人口226.11万人,占71.5%。全市男性人口163.32万人,女性人口152.85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2435人,出生率为13.47‰;死亡人口19753人,死亡率为6.27‰;全年净增人口22682人,自然增长率为7.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44元,比上年增长14.7%。职工工资继续增加。全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8212元,比上年增加1215元,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04元,增长11.3%。农村扶贫计划基本完成,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和33万农村人口的吃水困难。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比上年增长10.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新建住宅127.0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82.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53.5%,分别比上年降低0.1和1.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及保障覆盖面。全年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人数27258人,比上年增加25194人,增长13.2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100%落实到位。全市有19.63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20.06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保障金征缴和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市累计为14.94万人次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

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收养性的社会福利机构101个,床位1103张,收养746人,福利性企业54家。市区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0处。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46万元,接受社会捐款4.4万元,捐物6283万件,价值33万余元。

注:①国内生产总值、各项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②人口数据为统计部门抽样人口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