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产品销售率达到98.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不够平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1种比上年增长,占52.5%。其中增幅较高的有:原煤增长21.2%;发电量增长12.4%;水泥增长29.2%;碳素材料增长36.6%;粉末冶金增长51.3%;生铁增长24.8%;阀门增长20.9%。降幅较大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硫铁矿下降50.8%;釉面砖下降23.9%;金属镁下降26.3%;合成洗涤剂下降29.4%;服装下降50.3%。 工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实现利税13.07亿元,增长40.7%;实现利润小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倍;亏损企业64个,亏损面为34.2%,亏损企业亏损额1.04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8.8%;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净额明显减少。 建筑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留筑业增加值2.14亿元,施工工程个数588个,其中设标承包工程个数160个,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87.3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36.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投资结构变化显著。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3.51亿元,增长34.8%;集体经济完成投资4.52亿元,增长1.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04亿元,增长35.1%。分项目看,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9%;更新改造投资增长88.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8%,其他投资下降4.1%。 全市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30吨/年,铝锭生产能力2.6万吨,集中供热管网6.8公里,建成二级公路13公里,耐火材料4万吨,碳素生产能力6.5万吨,合成纤维2000吨,棉布织机2000台,日用陶瓷6000吨,移动通信网3万门,学生席位338个,教室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内,全市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开展了群众性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桃河阳泉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水工部分已全部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完成土石方开挖183万立方米,土石方回填138万立方米,平衡土方25万立方米,土石方外运45万立方米,内堤锁坝、护底、河坝等砌石34万立方米,盖板、压顶等混凝土2万立方米,修筑防洪围堰9万立方米,并完成了30余万方的种植土回填任务,完成投资1.18亿元。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主要工程量为新建和改造热力站17座,铺设一次热网11公里,二次热网41公里,实现供热面积20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157万元。市内街道维修工程,河边衔维修完成投资85.74万元,华盛街维修完成投资35.7万元,德胜街维修完成投资75.35万元。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4.42亿元(不合住宅);新增城市供水管道291公里;新增煤气供气管道5公里,煤气用户累计达到16.96万户,用气普及率达89.27%,比上年提高7.67个百分点;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9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热化率达58.35%,比上年提高23.05个百分点;新增排水管道长度59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6公顷;城市道路长度累计达到287公里;城市道路面积341.7万年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47.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五、能源 能源工业发展迅速。2002年,全市能源工业在总量控制、关井压产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市场好转的有利时机,积极改革营销策略,继续加强能源的加工转化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经过努力能源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市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7.5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9%。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5.98亿元,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1.55亿元。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2539万吨,比上年增长22.0%;二次能源折标煤524.4万吨,增长12.1%。 能源外输量增加。2002年,全市共调往省外煤炭2642.2万吨,比上年增长13.0%,外输煤炭占原煤产量的74.3%。外输电力20.8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2%,外输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6.7%。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业全面发展。受原煤市场好转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全市铁路和公路运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全年铁路货运量完成2572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公路货运量完成6151万吨,增长4.0%;公路货物周转量29.96亿吨公里,增长5.0%。铁路客运量104.6万人次,增长2.0%。公路客运量3062万人次,增长3.9%;公路客运周转量8.85亿人公里,下降5.0%。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全市邮路总长度1535公里。年内新增住宅电话用户36346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6288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比上年增长23.3%;移动电话用户增长50.1%。电话普及率达33.18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提高8.11部。邮电通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58.49万门;中国宽带互联网端口总数达1720个;中国宽带互联网拨号服务器端口数达1328个;全市公用电话达到12206部。 七、国内外贸易、市场物价和旅游 国内市场平稳发展。200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7.0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31.95亿元,增长6.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5.07亿元,增长9.2%。 外贸出口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49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出口总额4596万美元,增长44.9%;进口总额318万美元,下降26.6%。 市场物价持续走低。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2%。其中;衣着类97.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85.5%;食品类98.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7.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及服务类99.3%;交通和通信类107.1%;居住类102.4%;服务项目类103.0%。 旅游经济初露锋芒。2002年,全市旅游业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五一”“十一”的旅游黄金周,全市分别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24.46万人和19.86万人,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3497万元和2484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9.46%和154.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