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阳泉市统计局

金融对经济建设发挥出巨大的支持作用。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5.3亿元,比年初增加60.0亿元,增长19.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0.5亿元,增长18.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1.7亿元,比年初增加23.7亿元,增长15.9%。其中,中长期贷款发展快于短期贷款。短期贷款余额101.2亿元,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增长  11.4%;中长期贷款余额64.8亿元,增长31.5%。全年累计现金收入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现金支出727.3亿元,增长12.7%;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3.4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84448.2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323.3万元,增长8.6%;人身险保费收入64124.9万元,增长14.6%。全年赔付金额16840.9万元,增长35.6%,其中财产险赔付10942.2万元,增长25.1%,人身险给付金额5898.7万元,比上年增长60.4%。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6年,我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思路,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全市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全年共评出市级科研成果45项。同时,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全年共投入1044万元用于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对92个科技项目进行了扶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37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到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549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30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42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7515人;小学在校生11.72万人;全年在园幼儿27209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演出场次1871场,公共图书馆藏书51.85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阳泉日报》全年发行量1179万份,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健康发展。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于一体的阳泉市文化广场建设进展顺利。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10个,床位5784张。其中,医院  39个,床位4598张。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026人。其中,执业医师2566人,执业助理医师443人,注册护士2600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4.4张。全市32个乡镇、958个行政村中,20个乡镇卫生院改、扩、新建任务基本完成,101个村卫生所的规范化建设完成。群众就医条件和医疗质量大为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可喜成绩。阳泉籍运动员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  3项 ,共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4枚;在全省性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39枚、银牌29.5枚、铜牌27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比赛2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1次,其中:举办市级群体类比赛2次,参加竞赛人数约19.33万人,全市体育场地总数为1121块,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为1.09平方米。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绩突出,摘掉了全国污染城市“倒数三甲”的帽子。2006年,我市重点实施的15个环保项目中,14个已开工建设。通过“六大战役”,基本实现了“六大突破”,环保工作成效明显,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监测结果表明: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共275天,其中一级天气14天,二级天气261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75.3%。全年无五级天气。二级以上天气天数比上年增加了50天,增长22.2%,大大高于年初省下达的237天任务和市确定的240天任务,我市由全国严重污染城市的第二位变为第八位。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降低35%,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低13.5%,二氧化氮浓度下降32.1%,市区空气污染指数3.27,同比降低28.8%。全年市域内地表水水质保持稳定,桃河水质持续改善,晓庄断面、白羊墅断面、娘子关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68.6%、65.3%、62.5%。空气质量由轻度污染变为轻微污染。

安全生产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经营事故1117起,死亡117人(不包括省营以上企业事故11起12人),比上年下降了19.3%。全年全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6,下降12.5%;全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4,下降了15.2%。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96起,致83人死亡,258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216万元;全年发生火灾事故200起,无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131.08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4484人,人口出生率为11.09‰,比上年下降0.3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8159人,死亡率为6.25‰;全年净增人口6326人,自然增长率为4.84‰,比上年降低0.1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30.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56万人,乡村人口57.31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大幅增加。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1546元,同比增长17.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22元,比上年增加1130.1元,增长12.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3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14.18元,增长3.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加392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94元,增长30.2%。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市建设局统计,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0.1平方米,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32平方米,同比增长5.0%。

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我市社会福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市福利院拥有床位237张,收养人数159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795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843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43.5万元。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险的参保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不断增长。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1.95万人、23.46万人、20.08万人、8.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102%、106.81%、100%,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率分别为83%、60%、83%、45%。各项基金征缴都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分别征缴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28349万元、4414万元、1000万元,征缴工伤、医疗、失业保险基金1462万元、25187万元、4970万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分别达到52.8万和22.8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资金4735.58万元。五保供养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