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阳泉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着眼“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开局之年的落实,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鲁尔区’、建设晋东明珠城”的总体要求,立足推进 “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建设的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目标落实,全市经济在“十五”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消费强劲、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办好的二十件实事也全部兑现。全市上下呈现出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为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蓝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30亿元,达到了23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2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9.69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72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55.9:42.5。

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我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百项工程”为抓手,努力通过多上项目、上大项目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实施了一批重点调产项目。全市项目建设呈现投资大、开工多、带动强的可喜局面。年内“百项工程”118个项目中,南煤集团2×13.5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阳煤集团80万吨氧化铝、日月明40万吨煤基洁净燃料等109个项目顺利推进,阳煤集团3×13.5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1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干法水泥等15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完工和基本完工的28个项目共完成投资76亿元。投资增量的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存量调整,为优化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结构调整,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或正在形成,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劳动就业工作状况进一步好转。2006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安置“4050”人员4968人,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达到22.64万人,比上年增长1.6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0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4%。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领域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产偏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较大;二产中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新兴主导产业战略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国有企业改革难度增大;工业企业整体效益有待提升,各经济主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明显;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大幅增长,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6年,虽然受较为严重的旱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但全市粮食生产仍保持了较好收成,总产量达20.25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夏粮产量0.21万吨,基本持平;秋粮产量20.04万吨,增长1%。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7.29万吨,增长11.3%;油料产量0.05万吨,基本持平;水果产量  1.01万吨,增长11.4%。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06年,我市大力实施以“身边增绿”为主题的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44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267公顷;零星植树320.88万株。全市通道绿化从太旧高速公路、国省一、二级公路一直延伸到县乡村公路。全年共完成通道绿化443.6公里,累计栽植各类树木122.8万余株。同时在三条公路主要地段和出入口标准营造防护林和标志性景观林5处,共栽植各类风景树种和花灌木80万余株,形成明显的景观效果,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

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强农效应逐渐显现。全年肉类总产量1.56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7万吨,增长2.8%;牛奶产量1.56万吨,增长19.1%;禽蛋产量9920吨,增长1%。年末大牲畜存栏4.34万头,猪存栏11.94万头,羊存栏10.67万只。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全年渔业总产值达1480万元,比上年增长5.7%。水产品产量1200吨,比上年增长5.7%。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据市水利局统计,2006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75千公顷,新增达标节水灌溉面积0.17千公顷,全市达标节水面积累计达到6.48千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1.15万吨,增长4.5%;农村用电量7.29亿千瓦时,下降14.2%。

乡镇企业发展成效显著。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58.3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05%;实现增加值64.18亿元,增长9.1%;上交税金  10.91亿元,增长17.8%,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88.96亿元,增长8.4%;集体企业完成  7.46亿元,增长15.2%;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5.5%和28.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下降5.0%;重工业完成114.4亿元,增长9.5%。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  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产品销售率达到96.1%,基本实现了产销同步发展。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不均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16种比上年增长,占53.3%。其中增幅较高的有:原煤增长9.6%;发电量增长3.6%;焦碳增长27.9%;水泥增长7.4%;润滑油增长34.2%;电石增长13.7%;水泵增长37.0%;粉末冶金增长38.0%;生铁增长30.5%。 降幅较大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铝锭下降12.4%;硫酸下降7.6%;烧碱下降3.6%;化肥下降37.4%;耐火材料下降9.8%;金属镁下降42.2%。

工业整体效益快速提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利税  36.5亿元,增长21.1%;实现利润13.6亿元,增加4.5亿元;亏损企业81个,亏损面为37.5%,亏损企业亏损额2.9亿元,比上年下降34.1%;产成品资金占用17.6亿元,增长33.3%,应收账款净额32.7亿元,下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