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税16.8亿元,增长20.7%;实现利润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6亿元;亏损企业58个,亏损面为31.0%,亏损企业亏损额7857万元,降低8.0%;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净额明显减少。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14.5%,施工工程个数91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个数330个,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93.4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48.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31.1亿元,增长32.6%;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5亿元,增长20.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2亿元,增长15.4%。分项目看,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2.1%;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3.2%;其他投资增长19.2%。 全市全年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20万吨、电解铝4.3万吨、水泥20万吨、耐火材料3万吨、饮料1万吨、墙地砖250万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219万吨、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建成二级公路18公里、学生席位280个、建筑面积9517平方米。 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内,全市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开展了群众性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4.68亿元(不合住宅);新增城市供水管道9.7公里;新增煤气供气管道2.44公里,用户3420户,用气普及率达83.7%;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78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热化率达62.1%,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新增排水管道长度35公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累计达到201.4公顷;城市道路长度累计达到222公里;城市道路面积364.l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49.0%,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五、能源 能源工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能源工业充分利用市场好转的有利时机,积极改革营销策略,继续加强能源的加工转化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经过努力,能源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市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9.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4.1%。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7.2亿元,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1.9亿元。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073万吨,比上年增长21.0%;二次能源折标煤598万吨,增长14.0%。 能源外输量大幅上升。2003年,全市共调往省外煤炭3135.8万吨,比上年净增加493.6万吨,增长18.7%,外输煤炭占原煤产量的72.9%。外输电力20.3亿干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外输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4.5%。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业稳步发展。受原煤市场好转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全市铁路和公路运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全年铁路货运量完成2730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公路货运量完成6423万吨,增长4.4%;公路货物周转量30.93亿吨公里,增长3.2%。受非典影响,铁路客运量88.5万人次,下降15.4%;公路客运量2812万人次,下降8.2%;公路客运周转量8.28亿人公里,下降6.4%。 邮电通信业继续高速增长。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4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全市邮路总长度1414公里。年内新增住宅电话用户61926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3837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比上年增长32.2%;移动电话用户增长52.3%。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6.33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8.1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4.1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8.2部。邮电通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18万门,比上年增长2.9%;全市公用电话14430部,比上年增加了2224部,增长18.2%。 七、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市场逐步回升。200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虽然受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影响,一度使市场趋淡,消费受阻。但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项优惠措施的鼓励下,全市消费品市场从后半年开始逐步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6.6亿元,增长13.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3.6亿元,增长10.2%。 外贸出口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65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出口总额5819万美元,增长26.6%;进口总额751万美元,增长1.36倍。全年41个外来投资项目到位资金额达5325万美元。其中:境外资金1534万美元,境内资金3135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其中:衣着类98.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0.9%;食品类106.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及服务类98.0%;交通和通信类97.5%;居住类104.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继续加强财政管理,使财政运行情况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0.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2.3%,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9.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6亿元,增长19.7%。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2.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2.9%。其中,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10.5亿元,增长8.9%;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1.3亿元,增长37.9%。 金融形势基本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53亿元,比年初增加31.19亿元,增长21.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97亿元,增长17.2%;各项贷款余额115.24亿元,比年初增加20.08亿元,增长21.1%;其中,中长期贷款发展快于短期贷款。短期贷款余额71.10亿元,比年初增加6.04亿元,增长9.3%;中长期贷款余额31.55亿元,增长52.2%。全年累计现金收入37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5%;现金支出385.4亿元,增长35.5%;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6.10亿元,下降5.1%。 保险事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1284.28万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735.78万元,增长10.2%;人身险保费收入30548.5万元,增长86.0%。全年赔付金额8779.1万元,增长22.8%,其中财产险赔付5732.0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3047.1万元,比上年增长66.1%。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基本稳定。2003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5万人,比上年减少46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