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积极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继续加快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创1993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新的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得到改善。为实现“十五”计划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2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增幅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3.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下降6.5%;第二产业增加值74.91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47.64亿元,增长10.8%。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全市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以西部优质杂粮、北部无公害果菜、中部无公害果品、东南部优质油葵和城郊高效经济作物为特色的5个产业区已初具规模,而且都呈现出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调产项目也都达到预期目标。第二产业中的电解铝、磁性材料、特种耐火材料、陶瓷和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群体”经过调产和重点工程建设,已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初确定的30个重点工业调产项目中,山西兆丰铝冶公司扩建10万吨电解铝、香港方大添加剂有限公司1万吨甜蜜素、华伦陶瓷有限公司新建1000万平方米高档墙地砖第一条生产线等15个项目已经投产和部分投产;仅这些项目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新增利税70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一大批新型服务业不断兴起,全市第三产业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由于正确政策的引导支持,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其税金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44.5%。经过调整,使全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51.9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劳资口径)20.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1.22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累计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有17135人,通过各种途径使97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3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农民增收步伐较慢,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运行,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5.29万吨,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夏粮产量0.31万吨,基本持平;秋粮产量14.98万吨,下降22.4%。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10.26万吨,下降25.4%;油料产量0.25万吨,下降21.0%;水果产量0.91万吨,下降19.3%。药材播种面积48公顷,下降65.6%。 植树造林取得突出成效。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020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662公顷;零星植树412.4万株。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03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0.66万吨,增长28.8%;禽蛋产量0.91万吨,增长35.1%。年末大牲畜存栏2.61万头,猪存栏8.42万头,羊存栏21.04万只。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03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0.66万吨,增长28.8%;禽蛋产量0.91万吨,增长35.1%。年末大牲畜存栏2.61万头,猪存栏、8.42万头,羊存栏21.04万只。 渔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渔业总产值1089万元,比上年下降4.8%。水产品产量960吨,比上年下降5.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内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7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吨)0.94万吨,增长2.7%;农村用电量6.87亿千瓦时,增长11.2%。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99.4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3%;乡镇企业增加值42.30亿元,增长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7.4亿元,增长23.0%;集体企业完成6.8亿元,增长7.4%;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43.4%和58.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重工业完成54.2亿元,增长21.1%。 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分隶属关系看,省营以上企业完成63.2亿元,增长18.7%;市营及市营以下企业完成66.7亿元,增长24.6%。按经济类型分组,全市国有工业完成78.6亿元,增长14.8%;集体工业完成19.7亿元,增长8.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3.0亿元,增长3.8%;重工业完成126.9亿元,增长23.7%。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产品销售率达到98.1%,与上年基本持平。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不够平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5种比上年增长,占62.5%。其中增幅较高的有:铝锭增长136.0%;核桃露增长55.6%;焦炭增长53.3%;阀门增长42.1%;原煤增长22.3%;水泥增长12.8%;电石增长17.3%;润滑油增长13.5%;工业陶瓷增长16.9%;耐火材料增长21.7%;发电量增长12.5%。降幅较大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釉面砖下降62.6%;氧化铁下降52.9%;铁合金下降52.8%;小麦粉下降31.2%;硫酸下降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