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3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共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九五计划以来我市第一次有一项科技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出市级科研成果33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年共使用453万元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对61个科技项目进行了扶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机构改革逐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个数达到47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311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77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45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836人;小学在校生12.16万人;全年在园幼儿3.39万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9.03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98.0%,电视人口覆盖率97.7%。《阳泉日报》全年发行量1058.21万份。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健康发展。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12个,床位5530张。其中,医院35个,床位4412张。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728人。其中,注册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936人,注册护士2398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4.29张,群众就医条件和质量大为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可喜成绩。阳泉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比赛1项1次,获得第5名的好成绩;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3项6次,共获得银牌3枚、铜牌1枚;全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40枚、银牌39枚、铜牌43枚。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比赛3次,举办市级群体类比赛10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及环境保护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0‰,比上年下降0.4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86‰,全年净增人口5329人,自然增长率为4.14‰,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28.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87万人,乡村人口68.0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职工工资收入的增加,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37元,增长12.O%。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69元,增长10.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比上年增加235元,增长8.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29元,增长10.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市新建住宅建筑面积38.23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14.67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0.32平方米和26.4平方米。 社会福利及职工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按照新出台的《阳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全市已保人员为4012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共计2996.86万元。市福利院拥有床位147张,收养人数14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651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101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26.1万元。有20.80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1.4万人,有3.64万名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累计支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金4314.64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8.22万人。 环保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环保工作,全面实施了“11368”工程,使全市环境质量稳步得到改善。据监测结果表明,空气质量三级或好于三级属于轻度污染的有326天,比上年增加172天。其中二级56天,是上年14天的4倍;四级属于中度污染的有14天;五级属于重度污染的有25天。 注:1.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