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企业亏损逐步减少。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2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5%实现利税31.53亿元,增长19.8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45亿元,增长33.05%;年末应收账款净额33.64亿元,比上年下降5.9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9.59%;亏损企业亏损额0.99亿元,比上年减亏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减亏27.94%。

能源生产外输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共外销煤炭6803.26万吨,比上年增长10.61%,其中,同煤集团3815万吨,增长12.21%;市地方煤炭2988.36万吨,增长8.64%。在地方原煤外销量中通过铁路外运1459.36万吨,增长12.25%,通过公路外运1529.00万吨,增长5.41%。全年全市发电量为97.9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36%,全社会用电量为60.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3%。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0%。全市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1.04亿元,增长2.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2.8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83%;房屋竣工面积130.4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在重点调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投资结构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3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40.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86亿元,增长21.57%,占投资总量的2.2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31亿元,增长36.25%,占投资总量的53.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90亿元,增长47.13%,占投资总量的44.42%。分经济类型看,全年非国有投资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38.01亿元,增长16.52%。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69.9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2.42%上升到54.24%。

基本建设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0.80亿元,比上年增长64.19%,增幅比上年提高28.0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投资1.78亿元,增长23.61%;制造业投资4.91亿元,下降18.5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9.74亿元,增长119.3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投资11.08亿元,增长105.1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投资1.23亿元,增长66.22%;社会服务业投资6.83亿元,增长74.6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投资0.37亿元,增长22.88%;教育、文艺及广电业投资1.22亿元,增长25.77%。

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小幅增长。全年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0.6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的比重达18.14%。全年全市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9.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住宅投资3.64亿元,下降24.48%。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1.01%。

工业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4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62%。其中,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7.58亿元,下降32.26%;化学工业完成投资0.61亿元,增长2.3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0.75亿元,下降67.8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3.07亿元,增长135.65%;医药工业完成投资3.96亿元,下降22.60%;冶金工业完成投资3.49亿元,增长1586.36%;机械工业完成投资1.12亿元,增长38.66%。

以公路、环保、城市配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53.44亿元,比上年增长58.39%。其中,水利业完成投资1.81亿元,增长293.48%;能源工业完成投资29.12亿元,增长38.80%;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70亿元,下降51.58%;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完成6.73亿元,增长18.07%;教育、文艺及广电业投资完成1.88亿元,增长44.62%。

全市全年施工项目509个,其中新开工417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363个,新增固定资产58.35亿元。全市基本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火力发电44万千瓦;合成氨10000吨/年;化学原料药500吨/年;新建公路480公里;改建公路33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高等院校学生席位1320个,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7450个,建筑面积29211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1500个,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其他学校学生席位700个,建筑面积6530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6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8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0.89万吨/日;化学药制剂粉针剂3500万瓶/年;片剂15185万片/年;输液2500万瓶/年;胶囊剂60万粒/年;方便主食品36吨/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指安装能力)17个/年;二级公路191公里;发电机组容量44万千瓦。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200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除餐饮行业受非典影响较大外,仍保持了平衡增长的态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76.52亿元,增长15.8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2.31亿元,增长7.68%。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9.22亿元,增长15.26%;餐饮业零售额14.70亿元,增长12.16%;其他业零售额0.42亿元,增长5.13%。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1.00亿元,增长3.15%;集体经济零售额17.81亿元,增长4.93%;股份制经济零售额7.64亿元,增长28.85%;私营经济零售额8.66亿元,增长31.73%;个体经济零售额42.22亿元,增长21.86%。

住房、汽车、电子通信类等商品旺销。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通信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83.81%,汽车类增长115.36%,建筑及装璜材料类增长93.24%,家用电器类增长16.81%,中西药品类增长3.60%,书报杂志类下降0.05%,电子出版物类增长19.38%。

连锁业发展态势良好。2003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连锁门店达30个,比上年增长7.14%;营业面积5.19万平方米,增长0.15%;销售总额3.90亿元,增长33.56%;零售总额3.65亿元,增长38.72%。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75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05%。其中出口完成5122万美元,增长103.33%;进口完成2451万美元,增长0.91%。进出口贸易创历史最好水平。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批准“三资”企业12家,其中合资企业5家,合作企业1家,独资企业6家。合同利用外资额7898万美元,同比增长96.17%。

旅游收入大幅下降。由于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大幅下降。据市旅游局统计,200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1.43亿元,比上年下降27.84%,旅游人数283.86万人,比上年下降20.42%。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9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6.0%,旅游外汇收入893.6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2.57%;接待国内游客280.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74%,国内旅游收入10.69亿元,比上年下降25.14%。全市涉外饭店数达18家。